大连对症下药,面面俱到:IBS的发病机制与治疗

2020-10-21 12:44 来源:未知 【我要咨询】 【我要预约】 编辑:admin

对症下药,面面俱到:IBS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策略探讨


据估计,我国成人中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患病率达6.2%~16.6%[1](依据诊断标准的不同),其中16%为便秘型IBS(IBS-C)。IBS目前仍无法治愈,其症状迁延不愈,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患者社会功能下降。但现有治疗方案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不能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解决问题得从根源入手,在2020广州国际消化高峰论坛(GIGIS)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侯晓华教授带大家从IBS-C的发病机制出发,剖析IBS症状产生的根源,并由本及标,讨论IBS-C的治疗策略。



探秘病理生理机制,解码IBS-C症状的根源


当前认为,IBS是多种因素作用下脑-肠轴的互动异常[2],其最重要的病理生理基础包括两个方面:内脏高敏感和肠道动力异常(图1)。


图1  IBS的病理生理机制


(1)内脏高敏感


内脏高敏感是指内脏对物理、化学或其他刺激高度敏感[3]。例如,当结肠球囊扩张容量为60 mL时,超过50%的IBS患者报告疼痛,而此时正常受试者中只有不到10%会感到疼痛[4]。资料显示,高达60%的IBS患者存在内脏高敏感。它是IBS腹痛、腹胀等腹部不适症状发生的核心病理生理机制[3]


内脏高敏感又可分成痛觉过敏痛觉异常,在IBS患者中分别占到37%和63%[5]。痛觉过敏即对刺激产生更强烈的感觉,患者对异常刺激如结直肠扩张(压力)和温度(如冰水)等高敏感[6]。另一方面,痛觉异常表现为直肠感觉阈值下降,痛阈下降,在无害刺激下产生疼痛感觉。患者对生理刺激(进餐)表现出高反应性:进食后可诱发与内脏高敏感有关的症状,包括腹痛、腹胀、饱胀或胀气[7]


内脏高敏感的产生机制主要涉及肠道、脊髓和中枢三个层面,肠道部位内脏初级传入神经致敏,降低疼痛阈值,导致感觉异常;而脊髓后角神经元兴奋性增加能放大疼痛的传导信号,中枢层面脑诱发电位潜伏期缩短,使疼痛信息传导加快,二者均导致了痛觉过敏[8](图2)。


图2 内脏高敏感的主要参与因素


研究显示,IBS患者鸟苷酸环化酶C(GC-C)内源性配体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GC-C受体激活减少,导致胞外cGMP浓度低[9],对肠道初级感觉神经的兴奋性的抑制减弱,降低疼痛阈值(痛觉异常)。而给予cGMP后,其作用在肠痛觉感受器上,抑制其敏感性,提高疼痛阈值使腹痛得到缓解。


(2)肠道动力异常


IBS患者可出现下消化道乃至全消化道动力异常[3]IBS-C患者的小肠移行性复合运动(MMC)Ⅰ相明显延长,小肠动力异常使食物易在胃肠道内滞留,导致餐后上腹饱胀、早饱、中上腹疼痛。


另一方面,IBS-C患者的结肠传输速度明显减慢,收缩幅度与频率均下降。结肠动力异常使得粪便在结肠内停留时间过长,导致便秘、腹痛[10]


  治疗IBS-C症状的根源:

从病理生理机制入手


当前IBS的治疗仍以改善症状为主。既然了解了IBS-C腹痛、腹胀、便秘等症状产生的根源是内脏高敏感和肠道动力异常入手,那么很显然,“对症下药”,我们的治疗既要能够降低疼痛神经敏感性以缓解腹部症状,同时也要能够增加肠液分泌和运输,从而改善便秘。


可惜,传统药物并不能胜任这个角色。原因包括传统药物主要靶向于单个症状,无法同时覆盖腹痛和便秘,一些药物甚至会反过来增加腹胀、腹痛症状,刺激性泻药也不可长期使用等。IBS-C“无特效药”这种局面,直到新型药物利那洛肽等的问世才得到改变。


利那洛肽是全球首个获批的GC-C激动剂[11],2019年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正式批准在我国上市,它也是中国市场目前唯一获批的GC-C激动剂。


(1)利那洛肽“一药双效”——完美的理论基础


利那洛肽能够结合肠上皮细胞表面的GC-C受体,导致细胞内和细胞外环磷酸鸟苷(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cGMP)水平升高(图3)。


图3 利那洛肽治疗IBS-C的作用机制


改善肠动力不足,增加肠液分泌/运输—— cGMP可以磷酸化囊性纤维化跨膜传导调节因子(CFTR),增加碳酸氢盐和氯离子分泌到肠腔,促使水分子渗透性被动转运至胞外,增加肠腔内液体分泌,软化粪便,加速胃肠移动,起到增加排便频率的效果。


缓解内脏高敏感,降低疼痛神经敏感性——细胞内的cGMP可以通过多药耐药相关蛋白4或5(MRP4/5)介导的外排泵转运至胞外。胞外cGMP 浓度升高可抑制肠道初级感觉神经的兴奋性,减少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降低疼痛神经敏感性,提高痛阀,缓解腹痛。


此外,不仅仅是肠道,对于内脏高敏感的另外两个层面(脊髓和中枢),利那洛肽也能发挥作用:在脊髓层面,抑制背角神经元激活,降低伤害信号传导;在中枢层面,延长大脑皮质诱发电位潜伏期。


(2)利那洛肽“起效 快速、疗效显著”——漂亮的循证证据


在国外开展的III期研究中[12],与安慰剂比较,利那洛肽290 μg(QD)可显著缓解IBS-C患者腹部症状。腹痛改善约在1周内起效,6~8周达到最大疗效(图4)。缓解便秘起效迅速,服药1天快速起效,28.9%的患者实现完全自主排便(图5);1周内达到最大肠道功能改善。


图4 利那洛肽显著缓解IBS-C患者腹部症状[12,13]


图5 利那洛肽显著改善IBS-C患者的便秘[12,13]


更长期(26周)的治疗研究[13]显示(图4、图5),利那洛肽治疗后75%的患者腹部症状得到改善,88%的患者每周自主排便次数显著增加,76%的患者每周自主排便增加≥1次,54%的患者每周自主排便增加≥3次。而且这些患者继续随访2年,超过70%的患者对利那洛肽治疗表示满意[14]


在中国IBS-C患者中的III期试验[15]结果同样证实了利那洛肽显著优于安慰剂的改善腹痛、腹部不适症状的治疗效果。利那洛肽组有60.0%患者的腹痛、腹部不适症状明显缓解,而安慰剂组为48.8%(P=0.001)。自主排便、粪便硬度、腹胀等次要终点均获得显著改善。


利那洛肽的疗效在真实世界中也得到了验证。德国一项为期52周的非干预性研究中,利那洛肽可有效改善IBS-C患者的腹痛、腹胀、排便频次等主要症状(P<0.01),并且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16]


利那洛肽的卓越疗效转化成了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分析显示,利那洛肽治疗组患者的IBS-QOL评分显著高于安慰剂组[17](图6)。


图6  III期研究中利那洛肽治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3)利那洛肽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权威指南的一致推荐


鉴于在临床试验中的显著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利那洛肽治疗IBS-C得到了众多权威指南的强烈推荐,证据质量高(图7)。


图7 利那洛肽治疗IBS-C获得多国指南强烈推荐


结语

内脏高敏感和肠道动力异常是IBS的核心病理生理基础,“一药双效”的利那洛肽能同时兼顾这两个方面,既能改善肠道动力,又可降低内脏敏感性,能迅速、显著地改善IBS-C患者的便秘、腹痛、腹部不适等典型症状,并且大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另外,由于利那洛肽作用于肠道局部,全身吸收率仅为0.1%,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因此,利那洛肽已成为IBS-C治疗的首选用药,真正满足了当前IBS的治疗目标。期待该药早日进入医保,从而充分为我国IBS-C患者摆脱病困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Tao Bai,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18,Su1585,S-537.

2. Black CJ, et al.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 2020 Aug;17(8):473-486.

3. 侯晓华等.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0;40(2):115-117.

4. Gebhart GF. Gut. 2000;47 Suppl 4(Suppl 4):iv54–iv58

5. Magnus, Gastroenterology, 2019

6. Yanqing L I,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2004, 19(2):187-191

7. E. Arsiè, Neurogastroenterology & Motility, 2015, 27(3)

8.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 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 中华消化杂志.2016;36(5):299-315

9. Harrington A M , Gastroenterology, 2014, 146(5),Su2066

10. 方秀才等, 中华消化杂志,2018,38(07):435-438

11. Thomas RH, Luthin DR. Pharmacotherapy 2015; 35(6):613-630

12. Rao S,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12; 107:1714–1724;

13. Chey WD, et al. Am J Gastroenterol. 2012 Nov;107(11):1702-12.[3]Yang Y, FangJ, et al.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8 33(5)

14. Chang L. et al .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2014,40(11).

15. Yang Y, Fang J, et al. Linaclotide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constipation: A Phase 3 randomized trial in China and other regions.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8 May;33(5):980-989.

16. Andresen V, et al. Z Gastroenterol. 2018 , 56(7):738-744.

17. Quigley EM,et al.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13 Jan;37(1):49-61.


投稿发送至DDP@high-med.com

应聘全职及兼职编辑,发送简历至

chenlf@high-med.com

大连胃肠医院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保健于一体的国家“三级”综合性医院。建于1964年,医院占..【详细】

专家团队更多>>
    医院概况 | 医疗动态 | 专家团队 | 诊疗技术 | 康复案例 | 就医指南 | 来院路线
    大连胃病医院胃肠科 © gayy.com.cn 版权所有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学工街7号
    电话:
    Power by DedeCms
    备案编号:湘ICP备12006921号-1
    网站地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