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周医事丨钟南山重要判断:二次感染是个别现象;猪的淋巴结中再生正常肝脏,有望用于人体
投稿发送至DDP@high-med.com
应聘全职及兼职编辑,发送简历至
chenlf@high-med.com
医疗政策与医生医事
1. 国家医保局:职工医保门诊费用拟纳入报销,比例从50%起步
8月26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建立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把门诊小病、常见病纳入医保统筹基金支付范围,报销比例从50%起步;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计入办法也将有变,医保单位缴费部分不再计入个人账户,全部计入统筹基金,个人缴费的部分仍然计入个人账户;同时,职工个人账户的享受人群将从参保人本人扩大到配偶、父母及子女。
来源:人民网
2. 钟南山:二次感染是个别现象,要避免歧视新冠病患
据路透社当地时间25日消息,继中国香港发现首例新冠二次感染病例后,荷兰和比利时也相继发现康复者二次感染新冠病例。
8月27日,全球使用ECMO(体外膜肺氧合)时间最长(111天)新冠患者,在广医附一院康复出院。钟南山在出院仪式上表示,不要对目前报告的二次感染病例过于担心,以免造成新冠患者的歧视与心理创伤。钟南山表示:最近出现的二次感染病例,从医学理论上看还是个别现象,我认为过于大肆宣传,容易造成社会对病人的“另眼相看”,对病患的康复会非常不利。
来源:澎湃新闻
3. 跪地救人医学生获校长特别奖
8月22日,一名中年男子于常德火车站突发哮喘倒地。两名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学生见状立即对其实施心肺复苏约20分钟。不幸的是,该男子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之后,两名女生遭到了一些网友的恶评,引发网络热议。
8月23日晚,两名学生所在的成都中医药大学表示,两人以实际行动践行医学生誓言,因此学校拟于新生开学典礼时授予两名同学校长特别奖,彰显仁爱精神,以此教育广大入学新生。救人女生之一彭婕婷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问心无愧。
来源:人民日报
4. 世卫:仅靠疫苗是无法结束大流行
当地时间8月21日,世界卫生组织表示,疫苗将是全球抗击新冠疫情的“重要工具”,但它不能自行结束新冠大流行,也不能保证科学家会找到疫苗。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日内瓦总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世界各国领导人和公众必须学会管理病毒,并对日常生活作出永久性调整,将病毒控制到较低水平。他补充道:“同时,我们不会,我们回不到过去的样子了。”他说,纵观历史,疫情和流行病通常都会改变经济和社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目前至少有30种潜在疫苗正在进行临床试验,但不能保证它们安全有效。
来源:腾讯网
5. 因不满医学院扩招计划,韩国数万名医生集体罢工
据报道,近日数万名韩国医生于周三在全国范围内发起全面罢工以抗议政府的医疗改革计划。罢工迫使韩国五大综合医院更改工作时间,并推迟原定手术时间。
为期三天的罢工由韩国医学会(KMA)组织,该协会约有13万名成员。他们反对政府计划将在未来10年内增加4000名医学生的目标,其中约四分之三的医生将被派往该国农村地区至少10年。
来源:丁香园
6. 国家卫健委:取消开展人体器官移植技术的医疗机构等级限制
国家卫健委办公厅26日印发了《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2020年版)》。《管理规范》中取消了开展人体器官移植技术的医疗机构等级限制,明确医疗机构需具有符合规定的人体器官移植临床应用与伦理委员会;对开展人体器官移植技术的场地、设备和设施要求进行细化。
同时取消了人体器官移植医师相关手术例数要求;明确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应当由经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或军队卫生部门认定的人体器官移植医师开展,并对医疗机构开展相关移植项目的人体器官移植医师数量提出了具体要求。
来源:国家卫健委
医学前沿
1.《中国卒中报告2019(英文版)》发布
8月24日,《中国卒中报告2019(英文版)》在北京发布,该报告是我国近年来第一份较为全面反映我国卒中流行状况和住院疾病医疗质量等诊疗水平和住院结局的英文版统计报告。其主要结果包括:①2018年,中国卒中死亡率为149.49/10万,占我国居民总死亡率的22.3%。卒中死亡率呈现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的特点;②与卒中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行为危险因素(如吸烟、高盐饮食等)和既往疾病(如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和房颤等);③卒中住院患者平均年龄为66岁,其最主要的类型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占比分别为81.9%、14.9%和3.2%。④卒中住院患者院内并发症排第一位的是肺炎/肺部感染。⑤卒中住院患者院内死亡/非医嘱离院的比例为8.3%,其中脑梗死患者院内死亡/非医嘱离院的比例为5.8%、脑出血患者为19.5%、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19.4%。
来源: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2. 中国科学家揭示蜂王浆如何提高人体免疫力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蛋白质组学团队发现,蜂王浆中的特有不饱和脂肪酸10-羟基-2-癸烯酸(10-HDA),具有保护免疫器官的功能和促进免疫潜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靶向治疗专家观点》上。
蜂王浆是一种传统的保健食品,其中10-HDA仅存在于蜂王浆中,也叫“王浆酸”,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保护血脑屏障和抵御皮肤损伤等生物学活性,但其促免疫机制尚不清楚。
来源:中国生物技术网
3. 中国首个由昆虫细胞生产的重组蛋白新冠疫苗获临床试验许可
8月22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的重组蛋白新冠疫苗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试验批文,这是中国首个由昆虫细胞生产的重组蛋白新冠疫苗。
据悉,该疫苗靶向SARS-CoV-2的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S-RBD),产生中和抗体阻断病毒感染人体细胞。该疫苗在猴子等动物上实验,发现有很好的预防SARS-CoV-2感染的保护作用,未见明显的副作用。利用昆虫生产重组蛋白疫苗,在欧美国家已有宫颈癌疫苗与流感疫苗等产品上市,其在人体的应用安全性得到了验证。
来源:中新网
4. 哈佛大学利用细胞疗法+CRISPR技术成功对抗肥胖
近日,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细胞疗法与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结合成功对抗肥胖。这是肥胖症治疗的一项重大突破。肥胖是导致2型糖尿病和相关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据统计,今年全球因肥胖死亡的人数将超过COVID-19。乔斯林糖尿病中心和哈佛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基因改造,将小鼠棕色脂肪样细胞和白色脂肪细胞,成功转变为能产生热量的棕色脂肪细胞,用来对抗肥胖。
该研究8月26日发表在《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美国乔斯林综合生理学和代谢研究中心的高级研究员曾玉华博士说,治疗肥胖的潜在方法是移植人体棕色脂肪样细胞和白色脂肪细胞,经过基因改造,变成类似于能产生热量的棕色脂肪细胞。
来源:转化医学网
5. 猪的淋巴结中再生正常肝脏,有望用于人体
近日,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有了新突破,他们在猪的淋巴结中再生出功能齐全的正常肝脏,有望用于人体。该研究在8月18日发表在《肝移植》杂志上。
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证明,分离出猪的肝细胞并将其注入猪体内后,猪可以在其腹部淋巴结中生长出功能正常的肝脏。该项技术有望用于人体,为肝病患者再造健康肝脏。该研究的资深作者埃里克·拉加斯(EricLagasse)博士十年前首次证明,将健康的肝细胞注射到肝脏功能失常的小鼠的淋巴结中,可以再生并接管正常的肝功能。
来源:转化医学网
6. 自拍就能识别冠心病
自拍除了爱美,不久的将来也许还可以用作疾病筛查工具。根据阜外医院副院长、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郑哲教授与清华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所所长季向阳教授牵头、新近发表于《欧洲心脏杂志》的研究成果显示,通过计算机深度学习算法,仅需对4张自拍照进行分析就能够预测个体是否患有冠状动脉疾病(慢性冠心病)。
此项研究是建立在一些面部特征和心脏疾病风险增加有关的基础上,包括头发稀疏或变白、皱纹、耳垂折痕、黄斑瘤,以及角膜弓等。目前,研究团队计划进一步提高该算法的特异性,以及扩大受试者人群。
来源:医学新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