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医周医事丨全国三甲医院拥堵榜发布;湘雅

2020-12-31 05:30 来源:未知 【我要咨询】 【我要预约】 编辑:admin

医周医事丨全国三甲医院拥堵榜发布;湘雅医学院临时增设毕业要求,近八成博士被迫延毕


投稿发送至DDP@high-med.com

应聘全职及兼职编辑,发送简历至

chenlf@high-med.com

医疗政策与医生医事

1. 四部门联合发文:不得利用谐音、形容词等模仿暗示其他医疗机构名称

近年来,仍有一些医疗机构名称不规范、不严谨,使用未经核准的字样、故意仿造其他医疗机构名称,对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造成误导,扰乱了正常医疗秩序。为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名称管理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名称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严禁利用名称误导患者。医疗机构名称不得使用可能产生歧义或者误导患者的名称,不得利用谐音、形容词等模仿或者暗示其他医疗机构名称。对于医疗机构擅自使用知名医院名称标识的,利用违规名称发布虚假广告、欺骗或者诱导患者、夸大病情或者疗效、价格欺诈的,要加大打击力度,依法综合运用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等信用监管手段,增加其违法成本。



来源:国家卫健委


2. 全国三甲医院拥堵榜发布,平均高峰期排队16分钟以上

来源:国家信息大数据


7月21 日,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等单位发布《2020 Q 2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报告公布了全国十大最堵三甲医院,北方城市医院上榜居多,其中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高峰期平均排队时长达到36.1分钟,在十个上榜医院中最长。榜单前五名分别是:郑州河南省人民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济南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高峰期排队时长均在16分钟以上。



来源:国家信息大数据


3. 医院设高层次人才优先通道

近日,“医院设高层次人才优先通道”上了热搜,原因在于,西安一医院窗口贴出“高层次人才优先”的告示,引发争议。医院回应说,这是西安当地有关部门出台的高层次人才服务中的一项,经过证实以后,发现西安市在2017年就下发通知,规定高层次人才可以看病优先,挂号免费。对于这一举措,有不少网友提出疑问,“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公共资源都要讲等级分配呢?” “高层次人才怎么区分?”,开始质疑这个制度的实施公正性。



来源:中国日报


4. 湘雅医学院临时增设毕业要求,近八成博士被迫延毕

博士生毕业,学校要求发表一作SCI论文,看似再普通不过的事情,而该要求却让湘雅医学院八年制的学生对学校管理顿生质疑和不满。事情要追溯到2017年12月。湘雅医学院临时出通知,要求2010级、2011级赴外交流学生及2012级全体学生发表一作SCI论文后才能毕业,这让2010~2012级的学生陷入一个尴尬的处境。2010级、2011级、2012级分别进入第8、7、6学年,突然增设的毕业要求让许多没有准备的学生不得不延毕。面临“一作 SCI”政策的全面放开加之今年疫情的影响,2012级学生按期毕业率不足25%(扣除出国交流自动延毕的学生),湘雅八年制2020年线上盲审得C和D(D是完全不合格不能答辩)的人数打破全国八年制历史记录,这与学校管理上的混乱以及该院对“一作 SCI 文章”的要求缺乏清晰定义有关。



来源:丁香园


5. 大连大学临床医学硕士因毕业证无法就业

2020年毕业季,大连大学中山临床学院部分硕士毕业生与母校之间并不“愉快”。51位2017级临床医学硕士毕业生联名给教育部领导写信,希望敦促大连大学在毕业证书上印上二级学科的名称。据悉,2017级大连大学临床医学毕业证专业方向统一为一级学科:临床医学,而临床医学属于医学下属的一级学科,分为内科学、儿科学、老年医学等18个二级学科。在毕业生心中,有一定含金量的硕士毕业证书,因为不能印上二级学科的名称正变成“一纸空文”。“学习方向为临床检验诊断学的同学因为毕业证写临床医学导致考编报名无法通过审核,只能拿着本科学历去报考符合条件的岗位。”一位毕业生说。7月17日,大连大学研究生院针对毕业证书“问题”召开线上解答会。院校领导表示,学校目前没有二级学科报备,就算报备成功后,2017级毕业证也无法修改,只能给2018届、2019届学生修改毕业证。



来源:健康界


6. Nature:血液无创检测可提前四年发现癌症

7月21日,Nature Communication 发表由复旦大学泰州健康科学研究院和人类表型组研究院科研团队的成果,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证实了通过提高检测技术的灵敏度,能够更早发现肿瘤标志物,从而实现有效的癌症早期筛查。研究发现,对于结直肠癌、食管癌、肝癌、肺癌和胃癌等 5 种常见恶性肿瘤,在达到现有临床确诊金标准之前,甚至在患者出现自觉症状前,早期的癌症信号——微量肿瘤甲基化就存在于血液循环之中,并可以被无创检测。



来源:澎湃新闻


新冠病毒研究进展

1. 首次发现新冠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动态变化特征

7月19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华大基因等多单位合作,高福、刘军、王福生及 Longqi Liu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Immunity 在线发表题为“Single-cell sequencing of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reveals distinct immune response landscapes of COVID-19 and influenza patien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观察到在COVID-19和IAV患者中浆细胞增加,并且在COVID-19患者中XAF1、TNF和FAS诱导的T细胞凋亡增加。进一步的分析显示,COVID-19(STAT1和IRF3)与IAV(STAT3和NF-κB)患者相比,激活的信号通路不同,并且关键因子的表达存在实质性差异。这些因素包括在COVID-19患者中IL6R和IL6ST表达的相对增加,但与IAV患者相比,IL-6浓度的升高类似,支持了在COVID-19患者中促炎性细胞因子增加的临床观察。因此,该研究提供了PBMC的概况,并揭示了COVID-19和IAV患者的独特免疫应答途径。


2. 袁国勇团队发现了众多潜在治疗新冠肺炎的药物

7月24日,美国桑福德·伯纳姆·普雷比斯医学发现研究所Sumit K. Chanda、中国香港大学袁国勇及Scripps研究所Arnab K. Chatterjee共同通讯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Discovery of SARS-CoV-2 antiviral drugs through large-scale compound repurpos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鉴定了抑制病毒复制的100个分子,其中包括21种表现出剂量反应关系的已知药物。其中13种有效浓度可能与患者可达到的治疗剂量相当,包括PIKfyve激酶抑制剂apilimod,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MDL-28170、Z LVG CHN2、VBY-825和ONO 5334。发现MDL-28170、ONO 5334和apilimod拮抗人iPSC衍生的肺细胞样细胞中的病毒复制,并且PIKfyve抑制剂在主要的人肺外植体模型中也显示出抗病毒功效。由于在这项研究中鉴定出的大多数分子已经进入临床,因此这些化合物的已知药理学和人类安全性概况将有助于加速这些药物用于COVID-19治疗的临床前和临床评估。


3. 羟氯喹治疗新冠肺炎无效,先前的研究不靠谱

7月22日,Markus Hoffmann等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Chloroquine does not inhibit infection of human lung cells with SARS-CoV-2”的研究论文,发现显示TMPRSS2的工程化表达,可使SARS-CoV-2感染Vero细胞对氯喹不敏感。此外,该研究报告氯喹不会阻止TMPRSS2阳性肺细胞株Calu-3的SARS-CoV-2感染。这些结果表明,氯喹靶向病毒激活的途径,该途径在肺细胞中不起作用,并且不太可能防止SARS-CoV-2在患者体内和患者之间传播。7月22日,Pauline Maisonnasse等在Nature 在线发表研究论文,发现不支持羟氯喹单独或与阿奇霉素一起使进行COVID-19的抗病毒治疗。7月23日,Pauline Maisonnasse等在NEJM 在线发表研究论文,发现与标准治疗相比,在轻度至中度COVID-19住院的患者中,单独或与阿奇霉素一起使用羟氯喹不能改善COVID-19住院的患者15天的临床状况。


4.《柳叶刀》:中国新冠疫苗 II期试验安全有效

7月20日,The Lancet发布两款 COVID-19 疫苗试验结果。其中一项来自 Jenner 研究所,由牛津大学和药企阿斯利康支持研发。第二种由位于中国武汉的 CanSino Biologics 公司生产。两种疫苗均使用了腺病毒载体,并且都报告了疫苗实现对 SARS-CoV-2 免疫反应。在这两项试验中,均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据《柳叶刀》杂志上发表的新研究,在中国进行的一项 Ad5 载体 COVID-19 疫苗的2期试验发现,该疫苗是安全的,并能诱导免疫反应。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估疫苗的免疫反应和安全性,并确定3期试验的最合适剂量。随后需要进行第3期试验,以确认该疫苗是否能有效防止SARS-CoV-2感染。据悉,该试验共包含508名参与者,接种疫苗后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超过96%的参与者发生血清转换,约85% 的参与者产生了中和抗体。90%以上的参与者有T细胞反应。55岁以上及此前曾有载体免疫的参与者体液反应较低,但这些因素不影响T细胞反应。免疫原性没有因性别产生差异。


5. 揭示中国医院访客中SARS-CoV-2的血清阳性率情况

7月20日,华中科技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及广州医科大学等多单位合作,钟南山、韩光、胡德胜及何建行等人在Cell Research 在线发表题为“Serosurvey of SARS-CoV-2 among hospital visitors in China”的研究论文,截至4月30日,武汉队列(中心)共计8272人,广州队列(非中心)共计8782人;平均年龄分别为54岁和55岁。所有这些人的SARS-CoV-2 RNA测试均为阴性,并且大多数人在过去三个月内没有与COVID-19相关的症状。武汉和广州的 IgM/IgG 血清阳性率分别为2.1%和0.6%。在武汉,IgG对SARS-CoV-2的血清阳性率高于IgM。性别和年龄亚组的血清阳性率无显著差异。总之,该研究表明,在武汉和广州,人群的免疫力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抗SARS-CoV-2疫苗,并且应继续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和采取社区措施,直到可获得这种疫苗为止。



大连胃肠医院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保健于一体的国家“三级”综合性医院。建于1964年,医院占..【详细】

专家团队更多>>
    医院概况 | 医疗动态 | 专家团队 | 诊疗技术 | 康复案例 | 就医指南 | 来院路线
    大连胃病医院胃肠科 © gayy.com.cn 版权所有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学工街7号
    电话:
    Power by DedeCms
    备案编号:湘ICP备12006921号-1
    网站地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