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预告 | “明镜汀”第十五期精彩继续,并附上前十四期回看大礼包!
“明镜汀”是由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发起,联合 “消化界”倾情打造的消化内镜规范诊疗学术项目,希望能为消化内镜医生提供一个线上学习和交流的早癌诊治学习平台。
“明镜汀”将联合消化内镜、病理、肿瘤等科室专家,针对早癌相关的诊疗、前沿资讯、病例分析以及技术操作要点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讨论、学习和分享,并定期组织答疑直播,旨在服务于更多相关科室医生,从而惠及更多患者。
新冠仍未完全散去,我们希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搭建高效的线上平台,建立更完善的诊疗思路,造福更多患者。
让我们在春天到来之际,“赫”众家之力,敬美好“胃”来!
会议日程
直播观看方式
扫描二维码进入直播间
扫描二维码提问
专家介绍
崔毅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委员、超声内镜学组顾问、ERCP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食管疾病协作组副组长、内镜麻醉协作组副组长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编委
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委员
广东省消化内镜学会副主任委员、超声内镜学组组长
广东省干部保健专家
周建华 教授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协会病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病理医师分会委员
中国病理工作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学装备委员会病理装备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国际病理学会中国区分会委员
邱妙珍 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
副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广东省卫生厅科研基金负责人
CSCO胃癌专家委员会委员、胰腺癌青年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消化道肿瘤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广州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刘梅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儿科协作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大数据协作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隧道技术协作组委员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消化病学分会早癌诊治技术与器械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内镜学组成员
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消化内镜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秦昂 教授
湖南省肿瘤医院
主任医师
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第一届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一届超声治疗及生物效应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胃间质瘤专委会第一届内镜学组委员
湖南省超声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湖南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理事
覃山羽 教授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胰腺协作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早癌协作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超级微创协作组委员
亚太超声内镜联盟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内镜青委会副主委
袁静萍 教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乳腺疾病学组(协作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学专业委员会肺癌病理学组委员
刘爱群 教授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学组委员
亚太消化内镜创新战略联盟理事
广西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西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分会常务委员
李坚 教授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主任医师
广东省医学会肝病分会委员
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深圳市医师协会消化病分会副会长
深圳市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委员
深圳市消化内镜质控中心副主任委员
深圳市健康管理协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黄曼玲 教授
武汉市中心医院
副主任医师
专业特长:胃肠相关疾病的诊疗,特别对各种消化系统疾病的内镜诊断及相关治疗有丰富的经验,如超声内镜检查技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及剥离术(EMR、ESD等)、急诊内镜下止血术、内镜下异物取出术、Barrett食管氩气凝固术、消化道狭窄球囊扩张术和支架置入术。
科研:主持及参与多项科研项目,并发表论文多篇。
徐正磊 教授
深圳市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结直肠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消化科医师分会幽门螺杆菌与微生态专业组成员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脂肪肝多学科诊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消化及消化内镜分会常务委员
广州抗癌协会肿瘤患者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叶晓丹 教授
汕头中心医院
主治医师
广东省基层医学会消化与消化内镜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委员会超声内镜学组成员
2020年6月9日,由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联合“消化界”发起的“明镜汀”消化内镜规范诊疗学术项目第十三期在线上如期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开光教授担任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房静远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院杨振业教授、卫生部北京医院黄莹莹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思教授、徐州中心医院纪龙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杭城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胡伟玲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应玲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明黎教授、徐州中心医院卓士超教授和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王小云教授共同参与了会议讲授和讨论,为广大消化肿瘤临床医生带来了一场有关胃癌全程管理的学术盛宴。
房静远教授———再谈Hp与胃癌
房静远教授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就胃癌发病病因中的关键微生物因素Hp与胃癌的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房教授谈到,无论是基于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还是体内外研究均表明Hp感染在肠型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京都胃炎分类的提出以及ICD11疾病分类的变化也进一步说明Hp感染性胃炎是一类具有特殊病理生理意义的胃炎亚型。而Hp感染与胃内病变的发生是一动态变化的过程,现有的证据表明其主要在病变发生的早期发挥作用。Hp根除治疗可以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特别在胃癌高风险地区可降低45%。并且这一获益随着时间的延长效果愈发显著。对于有胃癌家族史的一级亲属以及内镜下行早期胃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切除的患者也仍能获益。需要临床注意的是,对于已经行Hp根除的患者,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可能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最后,房教授总结道,Hp作为胃癌发生中一明确的可控的微生物因素,继续深入探究其致病机制对于预防胃癌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杨振业教授——胃癌基因与新靶向治疗
杨振业教授围绕“胃癌的基因与新靶向治疗”这一议题从目前胃癌药物治疗的现状、胃癌基因分型与潜在靶点的开发、靶向免疫治疗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杨教授谈到,目前胃癌的药物治疗仍然以传统的化疗为主,手术切除后复发、转移多见,因此开发新的治疗靶点势在必行。随着人类肿瘤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从分子层面提出了胃癌的TCGA和ACRG分子分型,为新靶点的开发奠定了基础。我国科学家和临床工作者也分别从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以及单细胞组层面多角度全方位解析胃癌发生中的关键分子变化,以期开发出新的治疗策略。同时,杨教授指出尽管一些针对肿瘤细胞的核苷酸合成代谢酶、胞内外信号传导通路、染色质重塑、免疫检查点的靶向抑制剂和抗体已经获批进入临床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获益,但胃癌的精准治疗仍然任重道远。最后,杨教授结合课题组自己的工作就靶向细胞周期激酶Aurora-A在肿瘤治疗中的意义进行了探讨,为肿瘤治疗新靶点的开发提出了新的方向。
热点问题讨论一
Q
除了Hp外,现已证实胃内还存在其他细菌,有着其独特的微生态环境,胃内微生态的改变是否与胃癌的发生相关?
房静远教授:胃内微生态比肠道微生态的结构较为简单,目前已有的研究证据支持胃内微生态的失调在胃内疾病的发生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具体是什么细菌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并不明确。因此,尚需更多的临床性观察研究予以证实,同时也需从干预性研究的角度进行探究,以实现更大的临床转化价值。
Q
胃癌分子分型的提出对胃癌治疗的指导有什么临床意义?
杨振业教授:胃癌分子分型的提出对于识别具有高危风险的患者及判断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作用,同时一些特殊的分子亚型与免疫治疗应答密切相关。但需要注意的是,两种分子亚型的分类是否适用于中国胃癌患者尚需临床验证。
胡伟玲教授——胃癌HER2与内镜检测
胡伟玲教授首先指出,HER2阳性的胃癌是一类独特的亚型,与预后及治疗应答相关,因此精准检测HER2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目前,国内外指南均明确推荐所有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胃癌的标本(包括原发灶和转移灶)均应明确HER2状态,但目前我国HER2检测率并不理想。相比于手术标本,内镜下活检标本的HER2检测阳性率更佳。因此,对于消化内镜医生,在内镜下考虑为晚期胃癌的患者应至少取6~8块活检(避开肿瘤变性坏死区域)并及时固定,同时建议病理医生行HER2检测。杨教授强调规范化的HER2检测对于提高阳性率和指导后续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在临床实践中一定要做到精准取检、规范检测。
病例分享——胃癌全程管理
在病例分享环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刘应玲医生通过一例病例分享了实践中如何做好胃癌的全程管理。患者男性,67岁,因胃泌素升高、Hp阳性且有胃癌家族史就诊,根据胃癌风险评分判断该患者为高风险,行内镜检查于贲门后壁发现一2.5 cm×2.5 cm发红病灶,结合NBI、染色内镜检查后考虑为肿瘤性病变,进一步行超声内镜和腹部增强CT考虑为浸润至黏膜下层内肿瘤性病变。后行ESD,经病理诊断为胃腺癌,黏膜下浸润浸润深度650 μm,HER2阴性,考虑未达到治愈性切除。后追加外科手术,手术标本未见有残留病灶和淋巴节转移。该病例较为全面地梳理了从胃癌高风险人群的判别、内镜下鉴别到治疗的临床全过程,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热点问题讨论二
Q
对于内镜下考虑可切除的肿瘤性病变(如高级别上别内瘤变、早期胃癌),在首诊胃镜检查时行活检后需要常规检测HER2吗?
胡伟玲教授:对于内镜下可切除病灶,不需要对活检标本进行HER2的检测。一方面避免因为增加首次活检取检数量而破坏病灶的组织结构,进而给内镜下切除造成不便。另一方面,HER2的检测主要用于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的制定,对于内镜下可实现治愈性切除的早期病变,无后续药物治疗的需求。但对于内镜下考虑为晚期病变的,应常规对活检标本行HER2检测。
Q
如何提高胃癌标本的HER2阳性检出率?
卓士超教授:在进行HER2检测时一定要保证标本的质量,做到取材完全充分、及时固定;检测时应用多种手段,如免疫组化、FISH同时检测;遵循双蜡块检测。
在会议的最后,大会主席张开光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张教授首先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带来的精彩讲演和讨论,随后张教授指出有关胃癌的诊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多学科的融合,加强基础与临床的联系,才能切实提高胃癌的早诊率和患者的生存率。最后感谢罗氏公司提供的此次交流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