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临床肿瘤学年会(ASCO)食管癌及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进展速递
投稿发送至DDP@high-med.com
应聘全职及兼职编辑,发送简历至
chenlf@high-med.com
2020年6月5日下午,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SCO)上的CGOG会议以 “2020 ASCO食管及神经内分泌肿瘤速递” 为主题,全网共16124人次观看直播。食管癌速递部分的主持人由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黄镜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刘天舒教授联袂担当;神经内分泌肿瘤速递部分则由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李洁教授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修典荣教授主持。
2020 ASCO食管癌治疗最新进展
ASCO食管癌治疗进展部分主要由黄镜教授主持。
内科治疗进展
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王峰教授首先带来了食管癌内科部分的进展,免疫治疗仍然是主角。ORIENT-2研究入选了Poster discussion环节(4511),该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对照III期研究,主要评估信迪利单抗对比化疗作为二线治疗在晚期食管鳞癌的疗效,主要研究终点为OS。入组的190例患者中,信迪利单抗治疗组对比化疗组可延长OS(7.2 vs 6.2 个月,HR 0.70,P=0.034)。本研究中引入了N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作为生物标志物,在试验组中低NLR(<3)的患者相较于高NLR的患者,OS及PFS均显著延长;且试验组中PD-L1高表达(TPS≥1%或≥10%)的ORR更佳。
ORIENT-2研究是继KEYNOTE-181、ATTRACTION-3和ESCORT研究后,第4个公布结果的食管癌二线应用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其提示信迪利单抗对一线化疗失败晚期食管鳞癌患者可延长生存期并有良好的安全性。
免疫治疗的应用在食管癌治疗中也在不断前移,几项新辅助或围手术期治疗应用免疫治疗联合放化疗的研究正在进行中。PERFECT研究是一项单臂、前瞻性II期研究,旨在评估新辅助放化疗联合Atezolizumab治疗可切除性食管腺癌的可行性和疗效。去年的ASCO会议公布了其已完成入组的40例患者中pCR的数据(37%),而今年基于PERFECT研究的转化研究(4556)则提示粪便和组织标本中的微生物谱可能与免疫治疗的疗效预测相关。
另一项研究则评估了局部晚期食管和GEJ腺癌Durvalumab围手术期治疗的作用,PD-1+CTLA-4在围手术期的应用值得期待;新辅助化疗+放疗+免疫治疗可行,能否带来长期生存获益仍需更长时间随访。
对于晚期食管癌患者的一线治疗,一项来自我国的单臂II期研究旨在评估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紫杉醇和卡铂(TP)一线治疗复发转移性食管鳞癌的疗效和安全性,其主要研究终点中位PFS为5.1个月,安全性较好,提示此方案是一种耐受性良好的治疗方案。
外科治疗和放疗进展
在外科治疗和放疗部分,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的刘文扬教授的分享也是干货满满,分别从食管腺癌和鳞癌进行讨论。
食管癌部分唯一入选口头报告的研究,RTOG1010研究纳入了HER-2阳性、潜在可切除的食管中下段和胃上5 cm内的GEJ腺癌,随机接受TP+曲妥珠单抗+同步放疗和TP+同步放化疗作为新辅助治疗方案。结果令人失望,两组DFS和OS的K-M曲线几乎重叠,且两组间术后病理的pCR率无显著差异,提示HER-2阳性患者加用曲妥珠单抗未能在TP基础上提高DFS、OS和pCR。
食管鳞癌部分介绍了关于根治性同步放化疗的探索,CRTCOESC研究(4531)评估了不同化疗方案与根治性放疗联合在局部晚期食管鳞癌的2年OS率及安全性,与我们以往的认知不同,单药卡培他滨虽然在ORR方面略逊色与卡培他滨/奥沙利铂和氟尿嘧啶/顺铂方案,其2年OS率和mOS均与两药联合方案相当,但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
JCOG0909(4545)和4564两项研究则评估了采用不同化疗方案联合根治性放疗的CCR率,并根据治疗后反应判断是否给予巩固化疗(2周期或6周期),或挽救性外科/内镜下治疗。
JCOG0502(4565)研究是另一项评估食管鳞癌中根治性放化疗的大规模III期临床研究,其随访的379例患者中有118例出现第二原发肿瘤,提示对于治疗后可能长期生存的患者需注意加强相关随访。
讨论环节主要由刘天舒教授主持,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秦建军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的罗素霞教授、山西省肿瘤医院的王育生教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王军业教授和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叶峰教授就食管癌手术颈内吻合或胸内吻合术式的选择、同步放化疗和免疫治疗等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2020神经内分泌肿瘤最新进展
在神经内分泌肿瘤部分,除2020ASCO的相关内容外,两位讲者还结合了2020 ENETS的进展进行分享。
内科治疗进展
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陈洁教授对于内科进展进行汇总,包括生长抑素类似物(SSA)、靶向治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等内容。
SSA类药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药用于Ki-67指数大于10%的NET治疗、SSA增量治疗、不同SSA临床疗效比较和疗效预测模型。靶向药物方面,抗血管生成药物仍然是研究的热点,重点介绍了我国自主研发的具有抗血管生成和免疫调节双重活性的一种新型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索凡替尼在胰腺外NET和胰腺NET的III期试验,两项研究均因中期分期成功达到PFS预设主要疗效终点而提前终止研究。
NEN的化疗尚存在许多未满足的医学需求,包括转移性NET G3和NEC的最佳一线治疗、标准治疗失败患者新的治疗选择和高级别NEN外科术后辅助化疗问题。目前指南推荐NET G3选择替莫唑胺或链脲霉素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或FOLFOX,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数据显示在ORR和DCR方面以FOLFOX最高,而在中位PFS方面以替莫唑胺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最高。
免疫治疗方面,目前数据显示PD-1抗体单药治疗GEP-NEN的抗肿瘤效果有限,期待未来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研究结果。
外科治疗进展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赵宏教授分享了外科部分的进展。胃肠外科方面介绍胃NEN手术治疗、开放手术或微创手术以及转移性NEN治疗。
III型胃NEN形态多样且分化程度很低,可通过内镜或手术切除治疗。英国ENETS卓越中心的研究显示,III型胃NENs、<2 cm、Ki-67<10%采用局部切除手术与胃切除术,结局无显著差异。
意大利研究表明,开放手术治疗胰岛素瘤患者存活率较高且胰腺功能不全发生率较低。
英国研究评估接受减瘤手术、TAE或TACE的转移性NET患者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即可恢复到术前基线水平,均是可选的治疗策略。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部分详细解读不同部位NEN的外科治疗研究与预后模型、辅助治疗和胰腺小肿瘤的治疗选择:欧洲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显示,胰腺NET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数目与较差的长期生存有关,淋巴结清扫可能对于局部病灶较小患者更有预后价值,但最佳清扫数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局限期胰腺NET术后辅助治疗仍存在争议,胰腺NET G3辅助治疗可能获益,而胰腺NET G2能否从辅助治疗中获益仍需研究;关于小于2 cm的无功能性胰腺NET的治疗策略,应综合考虑患者意愿、局部症状、肿瘤部位、Ki-67指数等因素。
讨论环节主要由修典荣教授主持,来自解放军总医院的赵之明教授、中日友好医院的谭煌英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徐近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的殷飞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高春涛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宋丽杰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陆明教授就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转化治疗、NET G3治疗选择、胰腺NET小肿瘤的淋巴结清扫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大会的最后,李洁教授进行大会总结:在神经内分泌肿瘤领域,NET患者SSA类药物仍然是最主要的一线治疗药物;SSA加量和联合治疗是可选的二线治疗方案;抗血管生成药物是NET靶向治疗的热点,包括索凡替尼、卡博替尼、帕唑帕尼、仑伐替尼等;免疫治疗在NEN治疗中的应用值得期待,虽然单药治疗的数据不尽如人意,免疫联合治疗的研究结果值得期待。
作者:张盼盼、曹彦硕
来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