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抑酸选择再添新药,三类抑酸药物临床应用有差异
胃食管反流病(GERD)、消化性溃疡是临床最常见的酸相关性疾病。20世纪初,对于胃酸在疾病发病中的作用有了深刻认识,当时的名言“无酸无溃疡”是对胃酸重要致病作用的精辟总结。因此,抑酸治疗成为酸相关疾病最主要治疗手段。抑酸药物的研发上市在二十世纪成为消化领域重要突破,包括H2受体拮抗剂(H2RA)和质子泵抑制剂(PPI)。2015年,抑酸药物再次获得重大进展,首个全新机制抑酸药物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断剂(P-CAB)伏诺拉生(沃克?)成功上市。今天小编带着大家一起简要回顾一下抑酸药物发展中,临床实践不断获得了哪些改变和进步。
一
H2RA:可有效治疗消化性溃疡,但对反流性食管炎相对无效
首个上市的H2RA是西咪替丁,随后又先后上市了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罗沙替丁及尼扎替丁。不同疾病的治疗最佳抑酸水平和时限有差异,有足够证据支持,促进十二指肠溃疡(Du)愈合要求胃内 pH>3,每天达18h以上;GERD pH>4,达18h以上1。H2RA的临床应用极大提高了消化性溃疡的疗效,但是由于该类药物在胃内pH>4的时间仅保持8h,无法保持持续抑酸,且会产生受体耐受,对反流性食管炎(RE)相对无效2。
二
PPI:抑酸显著强于H2RA,目前临床应用最广
PPI作用于泌酸过程的最后环节,其吸收入血到达胃壁细胞的分泌小管后在酸性环境下活化,并作用于H+/K+-ATP酶使其失去活性,导致壁细胞内的氢离子不能转移到胃腔而使胃酸分泌减少3。目前,PPI有5种: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和艾司奥美拉唑。PPI的抑酸效果显著优于H2RA,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的抑酸药物。
但目前PPI治疗GERD仍存在问题。如LA C/D级RE患者经PPI标准剂量治疗的黏膜愈合率低,PPI标准剂量治疗停药后复发率高4。数据显示,经初始治疗4~8周后已无症状的RE患者,在停药6个月复发率高达90%5。
PPI抑酸不足是GERD治疗不能满足临床需求的原因之一4。这与药物本身特性密切相关,例如起效慢需3~5天达峰值、半衰期短而无法控制夜间酸突破、需要酸激活而限定了服药时间(早餐前30min疗效最佳)、疗效受CYP2C19代谢影响等6。雷贝拉唑和艾司奥美拉唑作为第二代PPI,较第一代PPI(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已经不同程度克服了PPI的缺陷,在疗效上有所提高,但是仍然有较高的夜间酸突破2。
三
P-CAB:强效持久抑酸,有望替代PPI
伏诺拉生是首个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断剂(P-CAB),以离子键形式与H+/K+-ATP酶可逆性结合,并形成独特的静电屏障,阻断该酶的构象改变,使之无法完成氢钾交换,从而抑制胃酸分泌7。另外,它可以同时阻断壁细胞内激活和静息状态的H+/K+-ATP酶,并因具有强抗酸分解能力而长期停留在分泌小管中持续阻断新合成的H+/K+-ATP酶,从而产生持久的抑酸作用8。
一项在4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大陆、马来西亚、韩国和中国台湾)的56家中心联合开展的随机、双盲、双模拟的临床研究评估了伏诺拉生的疗效及安全性。共计481例RE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276例来自中国大陆,占57.4%。结果显示,伏诺拉生治疗组的黏膜愈合率高达92.4%,安全性与兰索拉唑组相似9。日本的一项临床研究则证明,在严重(LA C/D)RE患者中,伏诺拉生20 mg治疗4周的黏膜愈合率达到了100%,而兰索拉唑30 mg治疗患者的黏膜愈合率为87%10。
伏诺拉生独特药物机制和特性使得其具有首剂全效、持久抑酸、方便服用等优势,能够有效控制夜间酸突破,酸环境稳定,不受进食影响,餐前餐后都可服用,弥补了目前PPI治疗中的多种不足,显著提高抑酸疗效,黏膜愈合率高,成为临床有望替代PPI的新选择。
2015年,伏诺拉生首先在日本上市,用于多种酸相关疾病的治疗11;2019年,伏诺拉生在中国上市,目前获批用于治疗RE,推荐的剂量为20mg,每天一次,疗程4周。
推荐:
实用工具——“沃克?购药地图”
近期,很多网友阅读了关于新型抑酸药物伏诺拉生的相关文章,在后台留言咨询购药途径,今天小编特别为网友(@大路上@财源滚滚@galen@维@刘涛@申申如意)推荐可以查询不同城市购药点的实用工具——“沃克?购药地图”。进入购药地图,选择或输入所在城市,即可查询可购药店!(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沃克?购药地图”)
声明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沃克?购药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