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伏诺拉生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具有哪些临床优势?
反流性食管炎(RE)作为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表现为内镜下的黏膜破损,同时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烧心、反酸等症状。目前,临床治疗RE主要以质子泵抑制剂(PPIs)为主,但PPIs在体内起效慢、作用持续时间短,受CYP2C19代谢酶的影响,且部分患者经过标准周期PPIs治疗后不能得到明显改善而成为难治性RE。而新型抑酸药物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P-CABs)伏诺拉生的出现,为临床医生治疗RE提供了用药新选择。本期“抑酸新生,携手胃来”,邀请了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孙晓滨教授为大家系统介绍伏诺拉生在治疗RE中的临床优势!
作为具有独特抑酸机制的新型抑酸药P-CAB,多项临床试验证明伏诺拉生在治疗RE中具有显著的抑酸疗效。一项日本的Ⅱ期临床研究显示,随机给予伏诺拉生5 mg、10 mg、20mg、40 mg qd或兰索拉唑30mg qd进行8周的治疗,主要终点是4周黏膜愈合率,结果提示伏诺拉生治疗4周各剂量组黏膜愈合率均非劣效于兰索拉唑30 mg,且明显改善RE患者日间和夜间烧心症状,其中对于接受伏诺拉生20 mg治疗的洛杉矶分级(LA)C/D级RE患者4周时的黏膜愈合率为100%,因此,20mg qd为伏诺拉生治疗RE的推荐剂量1。同时,日本Ⅲ期临床研究表明,伏诺拉生4周黏膜愈合率(96.6%)与兰索拉唑8周愈合率(95.5%)相当,同时在LA C/D级和CYP2C19快代谢RE患者中,伏诺拉生治疗2、4、8周黏膜愈合率均显著高于兰索拉唑,且安全性良好,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兰索拉唑相似2。一项发表在GUT的亚洲多中心研究,也进一步提示伏诺拉生20mg在2周、4周、8周的黏膜愈合率均不劣于兰索拉唑30mg,安全性与兰索拉唑相似,提示伏诺拉生可助力RE患者完成高效达标治疗3。
相比传统PPIs需要3~5天才能达到最大抑酸效果,伏诺拉生20 mg能够实现首剂全效的疗效。与兰索拉唑30 mg(qd)相比,伏诺拉生20 mg(qd)在第1天能显著缓解患者烧心症状,且在2~7天内达到总体和夜间烧心完全缓解,在第7天时伏诺拉生总体完全缓解和夜间完全缓解的患者是兰索拉唑的3.58倍(HR= 3.58,P < 0.05)和6.2倍(HR=6.2,P<0.01)4。在PPI治疗中,很多患者经过标准周期治疗后症状未能缓解而成为难治性RE,而这部分患者改为使用伏诺拉生20 mg(qd)治疗后,第1天即可显著减少PPI难治性RE患者症状发生频率,表明伏诺拉生能够在体内发挥快速持久的抑酸作用5。
为了PPIs能发挥最佳的抑酸效果,患者需在餐前半小时服用6,然而研究发现54.6%的患者无法严格在餐前服用7。同时,PPI每日1次无法维持24小时抑酸效果,有14.2%~22.2%的患者需要加大服药频率,42.1%的患者需要在PPI基础上联用其他抑酸药8,严格的服用时间和高频次服药导致患者依从性差,疗效达不到预期。伏诺拉生作为新型抑酸药物,本身为活性药物,不需要酸激活,不受餐食影响,同时半衰期长9,1日1次给药即可维持良好的抑酸效果,良好的便利性和持久的疗效使得患者服药依从性大大提高。前期临床研究显示,伏诺拉生治疗中发生骨折、艰难梭菌、肺炎、维生素B12 缺乏(PPIs治疗中可能会出现的不良事件)等不良事件的机率非常低,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与兰索拉唑相似且比例很低,无急性间质性肾炎的报道,总体安全性与兰索拉唑一致1。
伏诺拉生作为不同于PPIs的新型抑酸药物,治疗RE 4周即可达到黏膜愈合,首剂治疗症状即可缓解,同时,每日一次,不受餐食影响,服用便利,安全性及耐受性与PPI无明显差异,显示出良好的抑酸疗效和安全性。随着2019年12月伏诺拉生在中国的获批,伏诺拉生将在RE的临床应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声明
本资讯旨在帮助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更好地了解相关疾病领域最新进展。本站对发布的资讯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本材料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参考
VV-MEDCOM-19853
往期
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