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紊乱与肠易激综合征密切相关,新冠流行期需加强菌群调节
IBS患者的菌群变化
IBS分为混合型、腹泻型、便秘型等多种。不同类型的IBS患者相关菌群的数量和种类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紊乱。双歧杆菌/肠杆菌之比(B/E)是评估肠道菌群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B/E>1表示肠道菌群组成正常;B/E<1表示肠道菌群失调,比值越低,提示菌群失调越严重。大量临床研究发现,与健康者相比,IBS患者的双歧杆菌比例显著降低、肠杆菌比例升高(B/E<1)[4]。
肠道菌群失调导致IBS可能机制
2.1 破坏肠道黏膜屏障
肠道黏膜屏障主要由肠道菌群、免疫球蛋白IgA、黏液以及胃肠分泌的相关溶菌酶组成,可抑制外源性抗原入侵从而起到防御保护的作用。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肠道黏膜中黏液生成和肠道黏膜上皮增生异常,肠道通透性增高,并且影响相关抗菌作用蛋白的表达,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患者机体内肠道黏膜的屏障作用。
2.2 发酵食物产生气体
IBS患者小肠消化吸收能力较正常健康人显著降低。因无法充分吸收肠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气体,IBS患者肠内气体显著增多。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肠道菌群异常发酵产生气体与IBS患者腹胀的临床症状有关,并且增多的甲烷可能导致便秘[5]。
2.3 激活相应的免疫炎症反应
肠黏膜通透性增高,导致致病菌及其抗原易于通过肠黏膜发生免疫反应,多种炎症细胞及免疫细胞被活化,如循环的肠归巢T细胞增加,活化B细胞的比例增加等,并且释放大量炎性因子,使肠黏膜持续处于炎症状态[6]。
2.4 内脏敏感度增加
相关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失调可使内脏的敏感程度升高[7]。Crouzet等发现移植IBS患者粪便菌群的无菌小鼠表现出内脏高敏感,而移植健康人群粪便菌群的小鼠无此表现,说明痛觉敏化是通过肠道菌群介导的;进一步分析发现IBS小鼠的硫酸盐还原菌和肠杆菌属明显增多,导致其H2S的产生量分别较正常小鼠高2~3倍和2倍。而H2S被认为是一种促进躯体和结肠疼痛的气体介质[8]。
2.5 诱发神经-内分泌网络异常
肠道肥大细胞为连接肠黏膜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纽带,分泌炎性介质并作用于邻近内分泌细胞和神经纤维,使之释放一系列神经肽,影响肠道动力和感觉;并将信息传递至神经中枢,导致中枢敏感性增高,引发肠功能紊乱及各种IBS症状。
利福昔明在IBS患者中的
作用机理和治疗益处
利福昔明是一种口服不易吸收,局部作用于肠道的广谱抗生素,首次于1987年在意大利获得批准用于临床,2004年被美国FDA批准于临床使用,其对多种革兰阳性及革兰阴性的需氧菌和厌氧菌均有高度抗菌活性,可通过杀灭肠道内的病原体而在局部迅速发挥抗菌作用。利福昔明虽然胃肠道吸收差导致全身血药浓度低,但在粪便中会保持较高的药物浓度,且不会引起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也不会改变肠道或肝脏细胞色素P3A的活性,因而其耐药率低且不会导致全身的不良反应[9]。
3.1 调节IBS患者肠道菌群
一项研究显示大部分IBS患者(53%~68%)在应用利福昔明1200mg/d治疗10天后可得到症状缓解;与健康个体相比,IBS患者粪便样品中的物种丰富度(即物种/样品总数)显著增高(P=0.01)[10]。
3.2 对胃肠道黏膜炎症和内脏超敏反应的影响
临床前研究表明,利福昔明在胃肠道中具有抗炎作用。在慢性应激的大鼠模型中,利福昔明可有效降低炎症因子IL-6,IL-17和TNF-α的水平,从而改善回肠黏膜炎症,使内脏超敏反应正常化[11]。
3.3 预防肠道通透性
关于利福昔明对肠道通透性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有研究表明,慢性应激大鼠模型的胃肠道通透性较对照组大鼠增加,而应用利福昔明治疗后改善了慢性应激模型中胃肠道的通透性[11]。但另一项研究表明IBS患者应用利福昔明550 mg 每日3次持续2周,与安慰剂组相比,对结肠黏膜通透性没有显著影响[12]。
总结
肠道菌群失调与IBS关系密切,为IBS发病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正值新冠肺炎的攻坚阶段,紧张的气氛可能会导致部分IBS患者病情加重,恢复菌群正常,平衡不同菌群,纠正紊乱,对于治疗IBS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福昔明因局部作用于肠道,同时具有调节肠道菌群、抗炎、预防肠道通透性增加的多重作用机制,是治疗IBS的重要选择。
投稿发送至DDP@high-med.com
应聘全职及兼职编辑,发送简历至
chenlf@high-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