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 ? 一例腹痛、腹泻患者不寻常的病因探究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杨丽 郭红
病史
患者女性,49岁
主诉:腹痛、腹泻3个月
现病史:2015-5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5-6次/天,黄色稀便,偶有黏液,无鲜血,伴腹部间歇性隐痛,无畏寒、发热、盗汗。
2015-6-11当地医院
当地医院肠镜:直肠、结肠多发溃疡。
病理:肠黏膜急慢性炎并坏死物附着,肉芽组织增生。
当地医院治疗:美沙拉嗪口服,左氧氟沙星+替硝唑抗感染等对症治疗,腹痛、腹泻仍反复出现,大便次数波动在5~15次/天。
患病以来体重下降12kg。
2015-8-28入院后检查
白细胞6.95×10^9/L,血红蛋白125g/L,血小板400×10^9/L ;
大便常规白细胞2/HP,红细胞2/HP,隐血阳性;
大便培养未见异常;
ALB 33.6g/L;
红细胞沉降率24mm/h,CRP 27mg/L,hs-CRP 23mg/L;
抗核抗体谱阴性;
EB病毒核酸8.06*102IU/ml, CMV-DNA<400IU/ml,TORCH IgM(-) ,T-spot阴性。
2015-9-2肠镜
全结肠多发溃疡,面覆白苔。
病理
(乙状结肠)活动期溃疡,可见较多炎性渗出物,TB-PCR (-)。
2015-9-2胃镜
慢性非萎缩性胃窦炎伴糜烂,Hp+。
2015-09-04小肠CTE
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管壁弥漫性、连续性、不规则增厚,左半结肠改变,考虑溃疡性结肠炎可能。
初步诊断
1.结直肠多发溃疡性质待查:
1.1 溃疡性结肠炎?
1.2 淋巴瘤?
1.3 肠结核?
1.4 其他感染?
诊治经过
2015-8-28头孢美唑、美沙拉嗪口服+灌肠,腹痛稍好转,大便4-5次/天;
2015-9-11出现暗红色血便,考虑溃疡性结肠炎可能,予以泼尼松40mg 1/日,治疗后腹痛,腹泻,便血有所好转 ;
2015-9-22开始出现间断高热(40℃)。
复查炎症指标较前好转
白细胞3.99×10^9/L,血红蛋白107g/L,血小板239×10^9/L;
CRP 12mg/L,hs-CRP 13mg/L,PCT1.48ng/ml;
多次大便培养阴性,血培养阴性。
全科讨论:淋巴瘤可能
病史补充:既往间断有发热,体温不详;
乳酸脱氢酶:312 ↑ (109~245IU/L);
β2-微球蛋白:3.26 ↑(0~3 mg/L)。
全身淋巴结超声、骨穿+骨髓活检:无异常发现;
复查肠镜,重新取深挖活检;
2015-9-28复查肠镜:所见末端回肠、结肠见多处不规则溃疡,直径约1~4cm,底部污秽,活检质硬。
2015-9-30
出现消化道穿孔急诊转普外科手术。
2015-9-30急诊剖腹探查术+乙状结肠造瘘术
术中见:腹腔有浑浊性脓性腹水约1000ml。肝胆胰脾等脏器正常,胃及十二指肠、全程小肠、降结肠及以上大肠未见穿孔,小肠及结肠可见多处充血水肿病灶,乙状结肠穿孔,大小约0.5cm,可见肠液及粪渣流出,乙状结肠与盆侧壁有粘连。
术后仍发热,体温最高达40.3℃,白蛋白进行性下降,血压下降,腹痛进行性加重,腹膜炎体征。再次行急诊剖腹探查术。
2015-10-5急诊剖腹探查+结肠穿孔修补+小肠造瘘术
术中见:腹腔有浑浊脓性腹水约600ml。肝胆胰脾等脏器正常,胃及十二指肠、全程小肠、升结肠未见穿孔,小肠及结肠可见多处充血水肿病灶,横结肠脾曲穿孔,大小约1.5cm,可见肠液及粪渣流出,乙状结肠造瘘口通畅;
术后患者仍发热,考虑感染性休克,予以呼吸机辅助呼吸,血液透析治疗,抗感染、补液、补充白蛋白、新鲜冰冻血浆等对症治疗 ;
2015-10-14放弃治疗,回家第二天死亡。
肠镜活检病理:淋巴瘤不除外
手术标本病理EBER+
NK/T 淋巴瘤
NK/T淋巴瘤:是一类发生于淋巴结外,伴以坏死为主的血管损伤和破坏,和EBV相关为特征的淋巴瘤。多数病例为NK细胞肿瘤,少数为T细胞毒表型而命名为NK/T。
结外NK/T淋巴瘤多原发于鼻腔,因此称为鼻NK/T淋巴瘤;原发于鼻以外的NK/T细胞淋巴瘤则成为鼻型NK/T淋巴瘤。
结外鼻型NK/T淋巴瘤流行病学
西方少见,主要发生在东亚及拉丁美洲(西方国家0.17%;香港13%,中国内地7%~13%),是中国最常见的淋巴结外非B细胞淋巴瘤。
Distribution of Lymphoid Neoplasms in China
Analysis of 4,638 Cases According to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Am J Clin Pathol 2012;138:429-434
寻寻觅觅NK/T
总结临床:
2005.6-2016.8 我们中心共确诊了13例
肠道NK/T细胞淋巴瘤
病理均通过两位副高以上病理科医生确定
13例NK/T淋巴瘤临床基本特点
发病年龄:平均39岁
性别:男:女(2.25:1)
发病部位:大肠为主(中国);小肠为主(国外)
症状:腹痛、腹泻、便血
B症状(发热/盗汗/消瘦等):1/2
LDH升高:1/3
病程易出现消化道大出血和穿孔
急诊手术率高
13例NK/T淋巴瘤内镜特点:不规则溃疡居多,包块少。
● 溃疡常多发
● 活检需多次
● 活检需多块
● 有时靠手术
13例NK/T淋巴瘤影像学:管壁增厚,连续性病变。
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CTE特点:
易多发、多为轻中度管壁增厚、易合并穿孔、可出现弥漫性回肠空肠化(空肠黏膜减少、回肠黏膜增多,病变范围较广泛呈连续性改变,受累肠壁程度水肿增厚而肠腔不狭窄,多合并肠系膜淋巴结增大)。
小心与溃结鉴别!!!
PET-CT在NK/T淋巴瘤中价值
NK/T淋巴瘤有较高的18F摄取,其摄取程度与Ki-67相关,摄取值在高度侵袭性淋巴瘤及惰性淋巴瘤之间,在影像学上呈现出放射性浓聚灶,PET-CT将病灶的解剖学改变及代谢状态结合分析,可以提高NK/T淋巴瘤的诊断和分期。
13例NK/T淋巴瘤检验特点:
有提示作用
LDH:可能增高,与预后有关;
β2微球蛋白:可能增高,与预后有关 ;
自身免疫性溶血:对诊断有提示作用。
凄凄惨惨戚戚
13例患者均已死亡。生存期:1天~13个月;平均生存期为6个月
13例患者中,7例经急诊手术确诊(6例穿孔,1例大出血),其中4例术后1周
死于并发症。6例单纯接受化疗。
急诊手术可能为不良预后因素。
经验与教训
1.临床症状:警惕高热合并消化道穿孔/大出血;
2.内镜:反复多次深挖活检;
3.影像:肠道连续性病变与溃结鉴别;PET可选;
4.检验:LDH, β2 微球蛋白,自免溶血;
5.预后差,生存期短,提高早期诊断率。
CD与淋巴瘤的鉴别
肠道T细胞和B细胞淋巴瘤的鉴别
冉文斌,欧阳钦.肠道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85例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534.
总结临床
作者:杨丽 郭红 来源:IBD学术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