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灵魂19问,你想知道的都有!
Q1. 什么是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螺旋形的细菌,它在人类身上生存的时间很久了。100多年前,就有医生报道在胃溃疡病人的胃中发现了这样的一种细菌。在1938年有一位医生通过对242例病理标本检查后发现,高达43%的尸解胃里存在这种螺旋形细菌。但是,当时医生们并不知道这个细菌和疾病有什么关系。
在上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的一位病理科教授Warren,不断地在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胃内镜活检标本上看到这些螺旋形的细菌。他就和自己医院的另一位年轻的消化科医生Marshall进行了研究。Marshall医生直接吞服了培养出的细菌悬液,1周后,Marshall医生就表现出急性胃炎的症状,胃镜活检也同样发现了细菌,随后他接受了1周的抗生素治疗,症状也好转了,证实了这些螺旋形的细菌与胃部疾病有关。1989年,这种细菌才正式命名为幽门螺杆菌。
Q2. 人群中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比例高吗?
保守估计全世界有50%的人都存在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国内也是同样高的比例。
Q3. 幽门螺杆菌会引起什么胃部疾病呢?会引起胃癌吗?
幽门螺杆菌是高度适应胃部的酸性环境的,通常生活在胃内壁表面的黏液层中,这个黏液层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胃黏膜不受胃酸的伤害,幽门螺杆菌就通过破坏黏液层,使胃黏膜暴露于胃酸中,受到胃酸的消化。另外,幽门螺杆菌还会释放一些会损伤胃上皮细胞的毒素和酶来损伤胃黏膜,引起慢性胃炎。
大多数人的这种慢性胃炎都是没什么症状,也不会进一步发展的。但是可能导致一部分患者发生消化性溃疡病,也就是胃溃疡,或者是十二指肠溃疡。另外一些患者可能会从慢性胃炎发展为萎缩性胃炎,胃上皮细胞可能出现肠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是有可能演化成胃癌的癌前病变。
从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感染幽门螺杆菌人群发生胃癌的风险是未感染人群的6倍;从绝对风险来看呢,综合多个临床研究,目前认为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大约只有1%~2%会发生胃癌。
尽管从研究数据看到幽门螺杆菌与胃癌之间有比较明确的关联,但大家还是可以看到即使是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患者,也仅是有少数个体会发生胃癌。所以,是否发生癌症,幽门螺杆菌感染并不是唯一的因素,也还有很多其他原因决定了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否引起癌症。
Q4. 口臭、有口气,和幽门螺杆菌有关吗?
目前发现在牙菌斑中幽门螺杆菌也可能存在的,但是口气本身并不能怪在幽门螺杆菌身上,目前比较明确的引起口臭的原因,80%~90%是与口腔卫生问题,与牙周疾病有关。虽然牙菌斑里有幽门螺杆菌,但产生臭味的微生物多是一些其他细菌。所以想要去除口臭,更重要的维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包括治疗牙周疾病,定期洁牙,每天好好刷牙,用牙线等。
一个比较常见的误解,是觉得有口气是胃不好。其实其它可能会引起口气的原因,包括鼻和鼻窦的一些疾病,一些全身性疾病,比如晚期的肝病肾病,而只有极少数的口臭是来源于胃的,而且,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胃食管反流病是否会引起口臭,目前其实是不太明确的。
Q5. 胃酸浓度不够会导致胃中存在幽门螺杆菌吗?
(读者留言:有看到说法说“幽门螺旋杆菌与人类共存多年,于十二指肠中,是因为胃里胃酸浓度不够所以才会穿过幽门来到胃里,只要增加胃酸浓度,它自然会回到十二指肠中”。这个说法有道理吗?)
这个说法是不太准确的。幽门螺杆菌已经和人共存了很多年了,幽门螺杆菌在急性感染的时候,可以短期引起胃酸减少;反过来,慢性感染反而会导致胃酸分泌的增加,因为幽门螺杆菌本身是很喜欢酸的环境。因此,低胃酸的状况时其实是不利于幽门螺杆菌的生存的。我们在治疗幽门螺杆菌的时候,也需要用抑制胃酸的药物制造低胃酸的环境,来使幽门螺杆菌更容易被消灭。
Q6. 通过什么检查来确诊自己有没有感染幽门螺杆菌呢?
通常来说,大家最经常接触到的检查方法有以下几种。3种无创性的检查方法,以及胃镜下的检查方法。
无创的三种方法,是抽血的幽门螺杆菌抗体,吃药片然后吹气的13C/14C尿素呼气试验,粪便的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这三种方法有一些差异。
抽血检查的幽门螺杆菌抗体,是人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免疫反应的结果,但是这种抗体一旦产生就持续是阳性的,与胃里面是否有活动性的感染没有关系,就是说即使治疗成功,杀灭了胃里面的幽门螺杆菌以后,抗体也不会转阴。所以,如果是抽血发现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不能确定是不是还有活动性感染,还需要再做检查。
Q7. 还有什么无创检查方法呢?
另外两种无创检查方法 —— 尿素呼气试验和粪便抗原检测,都检查的是活动性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就是说如果这两项检查显示阳性,那么考虑胃里面正在存在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情况。
Q8. 上述的两种检查有什么区别吗?
这两项检查的区别在于,尿素呼气试验的敏感性更高一些,如果体内存在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尿素呼气试验会更容易检测出来,而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可能由于抗原随粪便排出的过程中,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长短,抗原数量的多少不同,出现假阴性结果的可能性比尿素呼气试验高一些。不过呼气试验需要空腹检查,并且需要配合吹气,所以我们一般是对比较小的宝宝,不能配合吹气的,建议做粪便检查。
Q9. 尿素呼气试验的13C和14C有什么区别?
尿素呼气试验有两种,就是用于标记的C同位素不一样,有时候是13C标记,有时候是14C标记,两种不同的同位素标记,在检查的原理,效果上是一样的,但是14C是具有放射性的,所以如果是孕妇,哺乳期,儿童等比较特殊的情况,一般会建议做13C标记。但大家不需要听到放射性就吓坏了,因为呼气试验中需要用到的14C的放射剂量非常小,不用太担心。
Q10. 检查是随时可以做吗?有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
做幽门螺杆菌的检查是有要求的。首先,如果正在用一些治疗胃病的药物,比如抑制胃酸的质子泵抑制剂,就是叫**拉唑的药物,或者抗生素,果胶铋等,需要停药4周以上再进行检测,否则可能会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其次,呼气试验需要空腹2小时以上,但粪便抗原检查是不需要空腹的。
Q11. 能否简单介绍下胃镜下的检查方法?
胃镜下对幽门螺杆菌的检查通常是需要夹取一小块胃黏膜标本,可以做快速的抗原检测,也可以在组织病理检查中看到幽门螺杆菌,或者是进行幽门螺杆菌培养,如果有阳性结果,都可以确认胃内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但有一点特殊的情况,因为幽门螺杆菌在胃内的感染分布并不均匀,所以有可能正好没有取到有感染的黏膜,检查结果就有可能是假阴性。所以,如果结果是阴性的,但又高度怀疑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情况,还是要再复查一下呼气试验。
Q12. 需要做幽门螺旋杆菌毒力因子测试,来确认是否有传染性吗?
(读者留言:“吹13C还不算准确!还要做了幽门螺旋杆菌毒力因子测试,检测到有传染性毒株因子才会有传染性”。这个说法是准确的吗?)
幽门螺杆菌的不同菌株之间的确存在了一些功能差异,会表达不同的毒素,其毒力和对组织的损伤强度是不完全一样的。但目前这些菌株和毒素蛋白的差异,对临床治疗上的指导作用还比较有限,比如最经常监测的CagA阳性菌株,在溃疡患者中发现的幽门螺杆菌菌株85%以上都有分泌这个毒素,但是没有溃疡的患者中也有30%~60%会分泌这个毒素,所以就是说不同的毒素之间差异性并没有明显到可以预测幽门螺杆菌是否会引起严重的胃部疾病,所以目前还不能用这个来指导是不是需要治疗。
Q13. 幽门螺杆菌阳性,到底要不要治疗呢?
是否需要治疗要进行获益和风险的比较。目前医学界比较达成共识的是,如果的确已经存在一些与幽门螺杆菌相关的疾病,比如具有消化不良的症状,消化性溃疡病,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疾病,或者是胃部的恶性肿瘤,比如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瘤,以及有胃癌家族史等胃癌高危因素的患者,我们还是建议,如果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要积极根除治疗。
Q14. 如果是体检发现的幽门螺杆菌阳性,但没有什么症状,是否需要治疗呢?
这种情况是否需要根治,意见是不太统一的。有些医生认为积极治疗,可以降低幽门螺杆菌在人群中的感染率,有利于预防传播,但另一些医生认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很高,如果都积极治疗,会增加抗生素的使用,而且幽门螺杆菌可能在一些人群中处于共生的状态,不会引起病理性的异常,所以没有明显症状的患者可能并不能从治疗中获得实际的好处。所以,如果没有症状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否要积极治疗,是比较个体化的决定,需要您和医生共同决策。
Q15. 孩子需要去检查和治疗幽门螺杆菌吗?
通常,14岁以下的儿童,我们是不建议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常规筛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情况。因为,首先儿童即使感染,引起严重的胃部疾病,比如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以及胃癌等风险还是很低的。但是治疗的不利因素却比较多,抗生素可选择的余地比较小,对药物的副作用也不容易耐受。而且,的确有一些流行病学数据发现,成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很难自发清除,但儿童阶段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有一定概率能够自发清除,当然的确也发现根除后再感染的概率可能高于成人。
所以目前只推荐有确切必要的时候,比如考虑孩子有与幽门螺杆菌相关的疾病,或者是一级亲属,也就是孩子父母有胃癌等高危因素的情况下,才建议对孩子进行检查,必要时给予治疗。如果已经检查了阳性,也建议在有相关症状,以及胃癌高危因素的情况下,才更积极建议治疗。
Q16. 孕期、哺乳期可以吃药治疗幽门螺杆菌吗?
治疗幽门螺杆菌的部分药物在孕期和哺乳期都是不建议使用的。所以如果是有必须治疗的必要,那妈妈们是可以治疗,但需要暂停哺乳。如果是没有什么症状和胃部的疾病,通常不建议妈妈们在哺乳期治疗,可以等哺乳期过后再决定是否要治疗。
Q17. 幽门螺杆菌在治愈后还容易被感染吗?
对于成年人来说,从研究数据来看,成人幽门螺杆菌治愈后再次感染的概率大约是每年2%。所以成年人在根治以后还是比较容易维持没有感染的状态的。为了尽量降低再次感染的可能性,还是要注意避免不洁饮食,尽量分餐。
Q18. 幽门螺杆菌是如何传染的?
幽门螺杆菌有可能的传播途径是粪-口途径,或者口-口途径,也就是说通过消化道传播。比如上完厕所不洗手就做饭,大家共餐,情侣间接吻,或者老人把食物嚼碎喂宝宝,都有可能传染幽门螺杆菌。一些研究发现,人口的居住密度过高,兄弟姐妹数量多,同睡一张床,儿童期卫生习惯和家庭教育等,也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有关。
但随着经济水平的改善,感染率会下降。日本一直是胃癌比较高发的国家,他们通过积极的胃癌筛查,对成人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积极治疗等公共卫生的措施,最终发现可以使儿童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以及整个人群的感染率逐渐下降。
另外,研究发现食用高盐的腌制食品可能会增加幽门螺杆菌持续感染的可能性,而且幽门螺杆菌和腌制食品之间的协同作用,还可能会增加患胃癌的风险。
对中国家庭来说,最主要的预防幽门螺杆菌在家庭成员之间传播的方式,就是注意手卫生,处理食物前,餐前,以及便后一定要洗手,另外就是分餐,或者是使用公筷。
Q19. 日常餐具需要消毒来杀灭幽门螺旋杆菌吗?
(读者留言:“日常餐具要如何消毒?市售常规洗碗机、消毒柜(通常采用72~80度高温灭菌消毒)能否杀灭餐具残留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杆菌其实是非常特殊的一种菌,在体外培养的时候,他需要非常特殊的条件,叫做微需氧的环境,就是要在氧浓度5%的条件下才能生长,氧多了或者少了都不能生长,可见幽门螺杆菌高度适应消化道中的环境,但对外界环境来说,并不是生存能力非常强的。所以大家照常用流水和洗涤剂洗涤碗筷,充分晾干,进餐时尽量吃充分加热过的食物就可以了。
那我们所说的共餐,是指一餐饭中,一家人共同在同一个盘子内夹菜进餐等情况。而一家人使用一套餐具,但是在进餐时各自分食,餐后充分清洗碗筷,充分晾干,这种情况并不会增加幽门螺杆菌传播的风险。
作者:郭潇 来源:一小时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