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胃食管反流病的基础知识必修课
这些人群容易中招
老年人特别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病,因为他们食管括约肌功能退化,较为松弛;另外他们有些不好的生活习惯也导致易患胃食管反流病,比如有些老年人喜欢在睡眠前喝两杯牛奶,以帮助睡眠,喝完了以后就躺下睡觉;还有些老年人经常半夜起来喝水、吃药,然后就躺下。这些习惯都不好,容易引起胃食管反流病。人体胃的排空时间,一般在2~3个小时,所以建议临睡前两个小时不要吃东西,最好也不要喝水。另外,排便困难的老年人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病,因此如果能缓解排便困难,也能减少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
肥胖者(尤其是腹部肥胖)、长期处于神经高度紧张、抑郁、焦虑等状态者,易得胃食管反流病;高脂、高糖饮食,吸烟、饮酒、进食辛辣刺激食物,会导致出现反流症状;喜欢穿紧身裤会增加腹腔压力,会加重反流症状。
胃食管反流病伤害的不止是食管。它除了有食管内的表现,如典型反流综合征、反流性胸痛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狭窄、Barrett's食管、食管腺癌等外,还有食管外表现,如反流性咳嗽综合征、反流性喉炎综合征、反流性哮喘综合征、反流性牙蚀综合征、咽炎、鼻窦炎、特发性肺纤维化、复发性中耳炎等。
症状多变易误诊
如果患者烧心、反酸症状发作非常频繁,如每周大于2~3次的时候,应该去医院看一看。患者如果出现典型反酸、烧心、胸痛、食物反流症状时,应及时到消化科就诊。胃食管反流需要医生确诊,要在医生指导下治疗。根据患者的情况,医生会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在食管癌高发地区的民众,要特别注意,如有胃食管反流症状,建议尽早去医院诊治,警惕发生食管癌。
胃食管反流病由于症状多种多样,很容易被误诊。患者的症状表现不一样,被误诊的疾病也就不一样。其中以胸痛为首发症状的患者特别容易被误诊,有的急性胸痛的患者,易被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很多患者是先去急诊或心血管科就诊。还有很多长期咳嗽的患者,病因可能是胃食管反流病,但是一直被当作一般的呼吸道疾病在呼吸科治疗。很多咽炎也是由于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
专家表示,患者也不必对胃食管反流病过于敏感,不能得了咳嗽不去呼吸科反而到消化科就诊,患者还是应该先到呼吸科诊治,毕竟因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咳嗽只占5%~20%。但呼吸科医生最好能有胃食管反流病的意识,如果患者咳嗽找不到其他的原因时,应考虑是不是胃食管反流病,作进一步检查,或者转到消化科。还有耳鼻喉科的医生,为咽炎患者做喉镜检查时如果发现声带上面的病变很轻,而声带下方炎症特别重时,就应考虑是不是有胃食管反流病,然后把患者推荐给消化科。但这并不意味着咽炎患者都应该到消化科就诊,因为这种情况不会超过1/3,咽炎患者首先还是应该到耳鼻喉科就诊。
当胸骨后疼痛排除了心、肺疾患后;当哮喘、慢性咳嗽等反复发作,平喘等常规治疗无效时;当慢性咽炎局部用药无效时,应考虑胃食管反流病可能。
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
目前胃食管反流病最主要的治疗药物是控制胃酸的药物。这是为了使反流上来的胃内容物的酸性不要太强,减少它的腐蚀性,减少它对食管的刺激来达到治疗目的。
目前控制胃酸的药主要是两大类:第一类就是抗酸药,有中和胃酸的作用,但是这类药物往往作用时间非常短暂,只是在临时控制症状的时候有效,所以不作为常规的治疗方法推荐。
第二类也是最有效的药物,就是抑制胃酸分泌的药。抑制胃酸分泌的药又分两类:一是H2受体拮抗剂,二是质子泵抑制剂(PPI)。相对来说PPI抑酸效果更好、作用更强,目前控制胃酸方面推荐使用的一线治疗药物就是PPI,例如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雷贝拉唑、兰索拉唑等。其他还有辅助药物包括促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等。而部分患者存在食管黏膜糜烂、溃疡时,则需加用黏膜保护剂。一旦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就应规范治疗,8周一疗程,然后根据情况维持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停药后半年的食管炎与症状复发率分别约为80%、90%,故经初始治疗后,为控制症状、预防并发症,通常需要采取维持治疗。维持治疗包括原剂量或减量维持,即维持原剂量或减量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每日1次,长期使用以维持症状持久缓解,预防食管炎复发。还有间歇治疗,即剂量不变,但延长用药周期。在维持治疗过程中,若症状出现反复,应增至足量PPI维持。
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要遵从医嘱,规范治疗,不要自行停药;要坚持长期治疗,在复诊时由医生决定是否调整药量。
来源:胃食管反流
关注消化,携手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