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恶性肿瘤发生率低,看看不同小肠肿瘤的特征!
投稿发送至DDP@high-med.com
应聘全职及兼职编辑,发送简历至
chenlf@high-med.com
小肠占整个消化道长度的75%,其黏膜的表面面积占整个消化道的90%以上。但是,小肠肿瘤的发生率远低于食管、胃和结肠,仅占整个消化道肿瘤的5%左右;而恶性肿瘤更少见 ,仅占全消化道2%。
小肠解剖的生理特点、内环境以及对肿瘤的免疫反应假设机理
1. 小肠的液态内容物较结肠固体内容物所引起的黏膜损害低。
2. 肠内容物快速通过小肠,使小肠黏膜缩短与致癌物质的接触。
3. 小肠内细菌数较少,碱性肠液降低了厌氧微生物所产生的致癌因子的能力。
4. 小肠淋巴组织分泌较高浓度IgA;造成潜在的致癌病毒失效。
5. 小肠分泌大量的酶,降低高浓度集中的苯并芘,羟基化酶低毒代谢物。
◎ 小肠肿瘤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往往表现为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腹痛、腹泻、消瘦、贫血以及小肠梗阻等症状,较难和其他内外科疾病鉴别。在诊断方面,小肠病变的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
◎ 内镜检查,如胃镜及肠镜,可对距回盲瓣20~30cm的末端回肠病变进行检测,但对大部分小肠病变的检测其作用有限 。
◎ 小肠冗长、盘曲于腹腔内,互相重叠;处于腹膜腔的系膜小肠移动度大,使小肠疾病的影像学检查和诊断非常困难。目前,常用的检查方法有:小肠钡剂造影,血管造影,CT检查等。
◎ 钡剂造影只能了解小肠的内腔及黏膜表面情况,而对腔外的病变范围和大小,则无法获得更多信息;尤其是浆膜下向腔外生长的肿瘤。
◎ 血管造影能显示肿瘤供血动脉、肿瘤血管,以及早显的回流静脉作出诊断;能起到定位作用,但属侵袭性检查。
◎ CT不但直接显示肿瘤本身,并能了解腔内、外病变范围和大小,还能发现肠系膜浸润、淋巴结的增大和邻近或远处脏器的转移等,在术前作出定位,定性诊断和肿瘤分期方面发挥很大的作用,所以CT应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检查方法:
◎ 禁食6-8h,检查前1h,口服1%~2%含碘溶液(或阴性造影剂)1000~1500ml,以确保远段小肠的显示,扫描前半小时及上机前各饮对比剂250ml,使近端小肠、胃和十二指肠显示。同时加入口服山梨醇或甘露醇50mg,加快肠道的充盈过程。
◎ 在使全部小肠均匀扩张后,肌注低张类药物(如654-2/20mg)。
◎ 扫描范围从剑突下至耻骨联合上缘,层厚3~5mm,螺距1.2~1.5,静脉内给予造影剂80~100ml,速率2~3ml/s,延迟45~65s扫描。
◎ 以层厚50%重建后传输至工作站作图像后处理,所得资料可用多平面重建(MPR)和曲面重建(CPR)进行编辑加工、获取轴位、冠状及矢状位图像。此法可显示全部小肠。
按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分类:
1.上皮性肿瘤:良性的有各种腺瘤和腺瘤病,恶性的有各种腺癌。
2.非上皮性肿瘤:良性的有平滑肌瘤、脂肪瘤、脉管瘤(血管、淋巴管)等。恶性的有平滑肌肉瘤、恶性淋巴瘤等。
3.内分泌肿瘤:类癌。
4.瘤样病变: Peutz-jeghers综合征等。
5.上皮异常(癌前期):不典型增生等。
小结:
小肠良性肿瘤发病率不高,仅占小肠肿瘤的13.3% ,明显低于恶性肿瘤;由于不少良性肿瘤患者无临床症状不来就诊。据国外文献报道,尸解发现75%小肠肿瘤是良性的 。有症状的良性肿瘤,大部分发生在近侧小肠,以十二指肠多见,尤其是腺瘤,间质瘤(平滑肌瘤)次之。
小肠恶性肿瘤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以腺癌为例,发病率从近侧小肠(十二指肠)到远侧小肠(回肠)逐渐降低。而间质瘤(肉瘤)、淋巴瘤的分布情况恰恰相反,发病率从近侧小肠到远侧小肠逐渐增高。小肠腺癌以十二指肠发病率最高,占恶性肿瘤的56%;其次恶性间质瘤(肉瘤),多见于空、回肠,而淋巴瘤则好发于回肠及回盲部。
各种小肠肿瘤的特点及鉴别诊断
◎ 小肠良性肿瘤:(息肉、腺瘤、、脂肪瘤等):一般体积较小,多为腔内生长,边界清楚。息肉或腺瘤可带蒂生长。
◎ 腺癌:肠管向心性缩窄、肠梗阻、肠系膜浸润、局部淋巴结肿大。
◎ 小肠GIST:肿块常较大,恶性程度较高。多数为腔外肿块,边缘强化;常见坏死及溃疡,肝脏及腹膜转移多,很少有淋巴结转移。
◎ 淋巴瘤:较长肠管或几处肠管肠壁明显增厚,肠管动脉瘤样扩张,并有腹腔或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 类癌:一般体积较小,多为腔内生长,边界清楚,可伴有类癌综合征。
CT检测小肠肿瘤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一定的正确性。但是,真正的平滑肌肿瘤和间质瘤两者鉴别上缺乏特异性;在影像形态学上,两者几乎毫无差异。明确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免疫组化和电子显微镜检查。
免疫组化证实,真正的平滑肌肿瘤有平滑肌肌动蛋白和结蛋白,同时神经源性标记及CD34、CD117等表达阴性。小肠间质瘤在光镜下,肿瘤细胞与平滑肌肿瘤相似,免疫组化CD34、CD117和Vim表达为阳性。
来源:腹部医学影像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