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周医事丨小学生研究喝茶抗癌获奖,其父为武汉大学李红良;神经外科医生辞职卖房,5年“收养”了74个植物人
投稿发送至DDP@high-med.com
应聘全职及兼职编辑,发送简历至
chenlf@high-med.com
医疗政策与医生医事
1. 国家卫健委:新建省级疾控中心不应低于10000平方米
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发布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在选址、布局、规划等方面明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项目科学决策和建设的全国统一标准,该标准适用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新建、改建、扩建。《标准》指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要包括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四个级别。疾控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设规模,应根据其基本功能定位,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确定。原则上,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房屋总建筑面积不应低于10000平方米,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房屋建筑面积不低于3000平方米。
来源:国家卫健委
2. 国家卫健委:鼓励有条件社区医院规范设置发热门诊
7月13日,为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社区医院建设工作的通知》,决定全面开展社区医院建设工作。《通知》要求进一步完善房屋、设备、床位、人员等资源配备,加强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提档升级,重点健全临床、公共卫生、医技等科室设置,并注重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和综合管理。结合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医院规范设置发热门诊。加强防治结合,按要求做好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工作,加强重点人员健康管理,做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断强化传染病防控能力。
来源:国家卫健委
3. 饶毅回应耿美玉团队:相信历史终将有检验他们的一天
7月13日,上海药物所耿美玉团队在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一篇简讯,反驳饶毅教授关于2019年GV-971论文的质疑。对此,北京大学饶毅教授做出回复。耿美玉团队在文章中表示,一个药物有这么多靶标、作用于同一个疾病十分常见,饶毅对此表示:绝大多数药物,治疗作用是通过一个、或少量靶标,一般来说靶标多了会导致副作用增加。退一万步说,就是有少数几个药物有多靶点,而且都是治疗性靶点,不表明GV-971就是。此外,饶毅提出耿美玉团队在研发时间、研发数量、进展水平等多个方面存疑。
来源:饶议科学
4. 小学生研究喝茶抗癌获奖,其父亲为武汉大学李红良
近日,云南省昆明市一名六年级小学生以《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项目,参加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奖,引发社会关注。随后官方通报调查结果,撤销奖项收回奖牌和证书,该小学生的父亲,中科院昆明动物所陈勇彬研究员承认过度参与并致歉。然而,这种获奖“神童”并非个例。而第33界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另一个项目同样引起了公众关注,武汉两名小学生凭借《茶多酚的抗肿瘤实验研究》项目获得小学组三等奖。该项目简介中称,用绿茶提取物中茶多酚的主要成分EGCG作为受试药物,研究其在裸鼠肝脏肿瘤疾病模型中的体内药效。资料显示,两名参赛学生当时分别就读小学三年级和五年级。这两位“神童”小学生的父亲正是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李红良教授,面对网友质疑,李红良教授表示,他本人没有参与女儿的实验研究,“我个人认为这次研究、申报都是符合规范的。武汉市科协调查一下午了,结果会公布的,恳请大家不要伤害孩子”。
来源:BioWorld
5. 神经外科医生辞职卖房,5年“收养”了74个植物人
在北京密云城区,有一间托养中心。在这里,伴随着机器的滴答声响,31个人静静地“沉睡”着。这是相久大2015年创立的延生托养中心,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大陆唯一一家专门接收植物人的托养机构。2015年,相久大辞去北京某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的职务,创立起全国第一家民间非营利慈善机构的“植物人托养中心”。为了第一笔启动资金,相久大卖掉了在密云购置的100多平方米的房子,资金不够时,他又将另一套房产拿去抵押贷款。在没有一丝收益的情况下,相久大累计支出500多万元。在这里,有20位护士打理,维持平时的正常运转。作为这里唯一的医生,相久大兼任厨师和后勤,以节省日常开支。五年时间里,延生托养中心接收了74位病人,有43人在这里离世。他们依托专业的照护得以体面地度过生命的最后一程。遗憾的是,尚未有植物人苏醒的案例。
来源:人民日报
6. 知名“男演员”大闹金华某医院!
7月12日晚上7点半左右,拥有439万粉丝的微博大V@白衣山猫发布了一条帖子:有自称抖音和微博大V、演员的两男一女,一直在医院直播,反复指责医生服务不好,闹了护士台很久。“白衣山猫”是金华某医院的一名医生,在微博的认证为“前浙江援疆外科副主任医师”,目前有439万多粉丝,是一位网络红人。就在“白衣山猫”连发两条微博后两小时,晚上9点31分,他发布第三条微博,这一条,是金华公安派出民警赶到了现场,警察对微博大V进行了法制教育。 “白衣山猫”发布的视频中,穿着黑衣服的男子在民警提供的一份纸质文件上签字,并向护士表达了歉意:“不好意思不好意思。”
7. 首次用活猪修复了人类受损肺,有望解决器官短缺的问题
7月14日,发表在Nature Medicine上的一项新研究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使用一种新的实验技术——与一只活体猪共享其循环系统,成功让一个受损的人肺恢复了功能。这种称为异种(跨物种)交叉循环的技术充分利用人体的自我修复机制,超越了目前修复供体肺的技术能力。研究人员透露,他们已经成功地使用相同的技术将5只受损的人肺与猪相连,其中包括一只严重受伤的肺,该肺因使用体外肺灌注(EVLP)无法恢复功能。
来源:inature
新冠病毒研究进展
1. 地塞米松对接受机械通气的Covid-19患者有益
7月18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线发表来自英国RECOVERY合作组的地塞米松治疗Covid-19研究初步结果,该研究明确显示,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对随机分组时接受机械通气的Covid-19患者有益。地塞米松组患者的28天死亡率为29.3%,而常规治疗组为41.4%。相反,地塞米松对随机分组时无需吸氧的患者无益:在这一人群中,地塞米松组和常规治疗组的28天死亡率分别为17.8%和14.0%。对于随机分组时吸氧但无需有创机械通气的这一异质性患者人群,地塞米松组的死亡率为23.3%,常规治疗组为26.2%。这些发现虽然仅限于Covid-19患者,但却使治疗方案存在争议的一个领域变得明晰,很可能将挽救许多人的生命。地塞米松用药已得到数个治疗指南专家组的认可,其中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成立的专家组。
2. 首次系统重构了武汉全市的新冠传播动力学
7月16日,华中科技大学邬堂春、王超龙及哈佛大学Xihong Lin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发表题为“Reconstruction of the full transmission dynamics of COVID-19 in Wuha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基于32583例实验室确诊病例,使用建模方法在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3月8日的五个事件和干预标志的五个时期内重构了COVID-19的动态过程。考虑到症状前的传染性、确诊率、传播率和人口流动,该研究确定了暴发的两个关键特征:高隐蔽性和高传播性。
该研究估计在3月8日之前尚未确定感染的87%(下限为53%),可能包括无症状和轻度症状的病例。暴发初期的基本繁殖数R0为3.54,远高于SARS和MERS。该研究观察到多管齐下的干预措施对控制暴发,将繁殖指数减少到0.28,通过这些积极控制,截至在2020年3月8日,武汉市的新冠感染率下降达96%。这些结果为持续监控和干预以最终遏制COVID-19暴发提供了重要意义。
3. 首次发现刺突蛋白突变会对中和抗体产生抗性
7月17日,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王佑春及黄维金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Cell在线发表题为“The impact of mutations in SARS-CoV-2 spike on viral infectivity and antigenicit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观察了80个变体和26个糖基化位点的修饰性,以期对康复期患者的中和抗体和血清的感染性和反应性有所了解。D614G以及同时包含D614G和另一个氨基酸变化的几个变体,更具感染性。大多数在受体结合结构域具有氨基酸变化的变体感染力较小,但包括A475V、L452R、V483A和F490L的变体对某些中和抗体产生抗性。此外,大多数糖基化缺失的感染性较小,而同时缺失N331和N343糖基化则大大降低了感染力,这表明糖基化对于病毒感染性的重要性。有趣的是,N234Q对中和抗体具有明显的抗性,而N165Q变得更加敏感。这些发现可能对疫苗和治疗性抗体的开发有价值。
4. 首例!研究发现新生儿由母体感染新冠病毒的直接证据
7月15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项最新研究中,法国巴黎附近一家医院的医生团队报告了首例由母体感染新冠病毒的新生儿确诊病例。该研究称,这名3月份出生的男婴患有脑肿胀和与新冠肺炎相关的神经系统症状,但后来已经康复。该研究通讯作者、Antoine Beclere医院的医生Daniele De Luca说,早期的研究指出了新冠病毒可能会从孕妇传染给胎儿,这项研究提供了第一个确凿的证据。他说:“我们已经证明,在妊娠的最后几周,通过胎盘从孕妇传播给胎儿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