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疫情下的医周医事丨Cell重磅刊文,全球新冠

2021-01-17 01:30 来源:未知 【我要咨询】 【我要预约】 编辑:admin

疫情下的医周医事丨Cell重磅刊文,全球新冠病毒正发生突变,传染性增加近10倍


投稿发送至DDP@high-med.com

应聘全职及兼职编辑,发送简历至

chenlf@high-med.com

医疗政策与医生医事

1. 2020年版《中国药典》颁布

7月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正式颁布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新版《中国药典》将于今年12月30日起正式实施。第一版《中国药典》于1953年颁布,至今国家已经颁布11版药典。2020年版《中国药典》共收载品种5911种,其中,新增319种,修订3177种,不再收载10种,品种调整合并4种。一部中药收载2711种,其中新增117种、修订452种。二部化学药收载2712种,其中新增117种、修订2387种。三部生物制品收载153种,其中新增20种、修订126种;新增生物制品通则2个、总论4个。四部收载通用技术要求361个,其中制剂通则38个(修订35个)、检测方法及其他通则281个(新增35个、修订51个)、指导原则42个(新增12个、修订12个);药用辅料收载335种,其中新增65种、修订212种。国家药品标准是国家为保证药品质量、指导药品研究者和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做好药品研发和药品上市后质量控制,对药品的质量控制项目、技术指标、检验方法等作出的强制性规定。



来源:人民日报


2. 贵州儿科医生和护士们最美的逆行

7月2日,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发生4.5级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当地震袭来,不少人都往外疏散时,正在开展业务学习的赫章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医生们第一时间“逆行”到病房,紧随而来的还有实习生、急诊科护士等,他们每人负责一个宝宝,抱着往外疏散,确保当时在病房的26个新生宝宝平安撤离到安全地带,白衣天使,临危不惧,向他们致敬!



来源:新华视点微博


3. 国家卫健委:医疗机构不得变更人体器官接受人

7月1日,为进一步规范人体器官移植,国家卫健委公布了《人体器官移植条例(修订草案)》。《条例》指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摘取未满18周岁公民的活体器官用于移植,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条例》修订中增加人体器官获取与分配管理有关规定。从事人体器官移植的医疗机构实施人体器官移植手术不得收取或者变相收取所移植人体器官的费用。人体器官获取组织应当使用人体器官分配系统分配公民逝世后捐献器官,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执行该系统分配结果,不得擅自变更人体器官接受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禁止使用未经该系统分配的公民逝世后器官或来源不明器官实施人体器官移植手术。此外,修订后的《条例》加强了活体器官移植管理,规定活体器官的接受人限于活体器官捐献人的配偶、直系亲属或者三代以内旁系亲属。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摘取未满18周岁公民的活体器官用于移植。



来源:国家卫健委


4. 医院科主任受贿332万,医院科室使用回扣团建

据中国国家监委网站,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原麻醉科主任雷李培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判决书显示,雷李培利用职务之便,在药品、医疗器械及耗材的引进和使用过程中,收受新晨医药等医药企业回扣共计332万元归个人使用。部分回扣交给科室,留下作为科室活动经费。新晨医药销售的吸入用七氟烷、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等5款药品在丽水市中心医院麻醉科使用。销售代表徐某和叶某按照一定比例计算,送给雷李培回扣款236万元。拿到回扣款后,雷李培将部分上交麻醉科,剩余的归个人所有。办案人员表示:交给科室的回扣,由科室集中管理,除了按每个医生的开药量分配给医生外,还会留下一部分作为科室公共活动经费。



来源:中国国家监委网站


5. 北京多名隔离人员出现症状未报告

近日,隔离人员中陆续出现了多例隔离期间发生症状不报告的情况,部分患者因症状轻微未报告。新冠肺炎病毒致病机理复杂,疾病特征有待进一步研究。症状多样、不典型,不易引起重视。北京疾控中心提醒,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切不能掉以轻心,关注健康状况,出现不适症状要全程做好防护及时就医。集中隔离、居家隔离人员请严格按照隔离要求,调整心态,坚持做到不外出,每日监测报告体温,出现任何身体不适均要及时报告,按要求就诊;配合做好检测和环境消毒。



来源:央视新闻


6. 高福院士呼吁警惕猪流感病毒在人群中流行的可能性

6月29日,高福院士与刘金华教授团队在PNAS发表论文,警示猪流感病毒在人群中流行的可能性,呼吁引起重视。猪被认为是大流行性流感病毒产生的重要宿主或“混合容器”。对猪流感病毒的系统监测对于预警和准备应对下一次潜在大流行至关重要。来自中国的研究团队通过监测2011年至2018年的近3万头猪的鼻拭子发现:一种重组的流感病毒G4 EA H1N1自 2016年已经占据了国内猪流感病毒的主体,并具备在人群中流行的潜力。研究团队建议:迅速控制G4病毒在猪群中的流行,对养殖人员进行密切的监控。当地时间7月1日,世卫组织举行新冠肺炎例行发布会。发言人强调,这并不是一种新病毒,将继续对其进行严密监测,中国疾控中心和世卫组织已研发多种针对紧密相关的各类型毒株的候选疫苗,若任何毒株出现在人群中有效传播的可能性,可以迅速开发相关疫苗。



来源:PNAS、China Daily


新冠病毒研究新进展

1. Cell重磅刊文,全球新冠病毒正发生突变,传染性增加近10倍

7月2日,Korber等在Cell在线发表题为“Tracking changes in SARS-CoV-2 Spike: evidence that D614G increases infectivity of the COVID-19 virus”的研究论文,发现Spike蛋白D614G氨基酸变化的SARS-CoV-2变体已成为全球大流行中最普遍的形式。动态跟踪变体频率揭示了G614在多个地理级别(国家、区域和市政)的递归模式增加。甚至在引入G614变体之前就已经确立了原始D614形式的地方流行病中也发生了这种变化。该模式的一致性在统计学上高度重要,表明G614变体可能具有适应性优势。该研究发现,G614变体作为假型病毒体生长到更高的滴度,传染性更强(2.6~9.3倍)。在受感染的个体中,G614与较低的RT-PCR循环阈值相关,提示较高的上呼吸道病毒载量,尽管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无关。这些发现阐明了对病毒的机制理解很重要,并支持对Spike突变的持续监视,以帮助开发免疫干预措施。


2. 高福等系统介绍中国的防疫经验

7月4日,高福等在Lancet 在线发表题为“Active case finding with case management: the key to tackling the COVID-19 pandemic”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将基于中国的证据和疾病控制实践来描述策略和措施,目的是在抑制和遏制策略中促进积极的病例发现和病例管理。虽然中国出现了SARS-CoV-2传播,但是现在本地传播几乎停止。即便如此,必须继续采取强有力的遏制措施,以防止与境外输入有关的病例重新建立社区传播。研究人员认为,查明和管理以及识别和隔离密切接触者,是至关重要的遏制措施,对于中国的前进道路至关重要。该研究描述了遏制工作之后在中国计划采取的下一步措施。研究人员认为,各国分享经验,确定对抗SARS-CoV-2的有效手段,能够帮助国际社会管理COVID-19大流行。


3. 秦川团队首次发现感染新冠病毒一次,可防止再次感染

7月3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动物实验研究所秦川团队在Science 发表题为“Primary exposure to SARS-CoV-2 protects against reinfection in rhesus macaqu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初次感染SARS-CoV-2时,某些猴子的体重减轻,病毒主要在鼻、咽、肺和肠道中复制,猴子在感染后第7天(dpi)出现中度间质性肺炎。等猴子症状缓解并出现特异性抗体后,用相同剂量的SARS-CoV-2毒株攻击一半感染的猴子。随时间推移,在再次暴露的猴子鼻咽和肛门拭子中未检出病毒,所有主要组织器官中也未见病毒复制。结合后续的病毒学放射学和病理学研究发现,再次暴露的猴子与初次感染后痊愈的猴子相似,没有再出现COVID-19复发。总而言之,该结果表明,原发性SARS-CoV-2感染可以防止随后的暴露,这对疾病的预后和疫苗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4. 新冠病毒对人体造成多器官损害,或留下永久后遗症

据中国新冠肺炎病理团队发表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的研究,对91例新冠肺炎患者的尸检病理检查结果提示,新冠病毒会造成多个器官不同程度的急性损伤。研究指出病毒对男性的生殖能力或有影响;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生精细胞减少和损伤。此外,在患者肺部等免疫器官中有明显的损伤。据此前研究,新冠病毒对神经系统同样存在影响,感染重症患者可能发生脑充血和水肿,部分神经元变性和缺血性改变。



来源:NSR


5. 高达45%的SARS-CoV-2感染患者可能表现为无症状

根据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无症状感染的公共数据集的分析结果,在造成COVID-19大流行的SARS-CoV-2病毒感染的人群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人从未表现出这种疾病的症状。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Prevalence of Asymptomatic SARS-CoV-2 Infection”。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无症状感染可能占COVID-19病例总数的45%,并且在COVID-19的早期和持续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研究人员强调,需要进行广泛的检测和接触者追踪,以减轻这一流行病的影响。


6. 中国科学家在β冠状病毒疫苗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2020年6月28日,高福、严景华、秦川、戴连攀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Cell杂志上以提前公开的形式发表了题为 "A universal design of betacoronavirus vaccines against COVID-19, MERS and SARS" 的论文,针对包括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以及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在内的β冠状病毒感染性疾病开发出了通用的疫苗策略。 在此项研究中,研究团队为了克服这种免疫原性限制,构建了MERS冠状病毒RBD二聚体抗原。他们发现这种通过二硫键连接的RBD二聚体与传统的单体形式相比,能诱导产生更高的中和抗体,并保护小鼠抵御MERS冠状病毒的感染,缓解肺病理损伤。为了获得更加稳定、均一的二聚体抗原,研究团队基于结构进一步优化了二聚体蛋白设计,获得了一种串联重复的RBD单链二聚体(RBD-sc-dimer)。这种串联重复单链二聚体表达形式均一,不含有外源序列,较之前版本的二硫键连接的RBD二聚体疫苗效力得到维持甚至提高。 



关键字:

大连胃肠医院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保健于一体的国家“三级”综合性医院。建于1964年,医院占..【详细】

专家团队更多>>
    医院概况 | 医疗动态 | 专家团队 | 诊疗技术 | 康复案例 | 就医指南 | 来院路线
    大连胃病医院胃肠科 © gayy.com.cn 版权所有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学工街7号
    电话:

    备案编号:湘ICP备120069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