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肠对话”专题 ? 最新推荐:靶向肠道菌群紊乱,再看利福昔明治疗新策略
【关于“肝肠对话”专题】
共同的胚胎起源使肝脏与肠道保持着“天然的”密切关系,二者在解剖和生物学功能之间存在很多内在的联系。
肝脏和肠道经胆管、门静脉和体循环进行双向交流;
肝脏产物影响肠道菌群组成和屏障完整性,肠道因子调控肝脏的胆汁酸合成和糖脂代谢;
肝脏和肠道中的促炎性变化介导了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细胞肝癌的发展。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之一,能够分解代谢体内毒性物质并且阻止细菌代谢产物进入人体循环。肠道菌群失调的后果并不仅仅是出现肠道疾病[例如肠易激综合征(IBS)、炎症性肠病(IBD)等],还可能影响到其他脏器,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肝脏,其中肝硬化、脂肪肝与肠道微生物失衡密切相关。
1998年, “肠-肝轴”的概念被正式提出。而近年来肠道微生态研究成为热点,针对肠道微生态靶向治疗肝肠疾病的策略正在被临床广泛实践。
“消化界”携手阿尔法西格玛(北京)医药咨询有限公司特别打造了“肝肠对话”专题,专题主要聚焦肠道微生态与肝硬化、IBS的治疗进展。
【最新推荐】
靶向肠道菌群紊乱,再看利福昔明治疗新策略
内容概要:肠道菌群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作为人体“第二基因组”参与了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其中,肠道菌群与消化系统的关系最为密切,几乎所有的消化道疾病均与肠道菌群相关,包括旅行者腹泻、炎症性肠病(IBD)、肠易激综合征(IBS)、功能性消化不良、结直肠癌、慢性肝病、胰腺疾病等。利福昔明是肠道选择性抗生素,经口服给药后从肠道吸收极少,是一种用于局部肠道感染的药物。近年来,该药在IBD、肝性脑病、肠内胀气等相关性疾病、憩室病、肠内细菌过度生长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疾病中的应用日趋增加并取得良好疗效。(进入专题查阅全文)
陆伦根教授:肝性脑病治疗中抗生素应用进展
内容概要:肝性脑病(HE)是一种由于肝功能严重障碍和(或)门静脉-体循环分流异常所导致的脑功能障碍,表现为从亚临床改变到昏迷的程度不等的一系列神经精神异常综合征,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HE的治疗目前仍以药物治疗为主,其中,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HE的治疗。上海交通大学第一附属人民医院的陆伦根教授,就“肝性脑病治疗中抗生素应用进展”这一热点话题进行了专题报告。(进入专题查看陆伦根教授讲课视频)
进入“肝肠对话”专题,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肝肠对话”专题进入方式
进入“消化界”微信公众号,点击底边栏“精彩内容”,选择进入“肝肠对话”;专题分为“肝硬化”和“IBS”两个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