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酸新生,携手胃来”第三期 | 反流性食管炎治疗需达标,伏诺拉生强效抑酸助力达标
导语
“达标治疗”理念最早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现已被用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1。其核心是通过设定治疗目标,以定期评估是否达标为依据调整治疗方案,实现对疾病的长期管理,最终能够降低并发症、改变自然病程。因此,达标治疗的实施对于改变疾病远期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消化疾病领域中,达标治疗理念应用也越来越多。
本期“抑酸新生,携手胃来”,邀请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李建生教授为我们带来关于“反流性食管炎(RE)的达标治疗”的讲座,详细介绍达标治疗对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获益,目前的治疗现状以及伏诺拉生如何满足RE患者达标治疗的临床需求。
反流性食管炎达标治疗的目标
反流性食管炎(RE)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一种类型,内镜下表现为食管黏膜的破损,即食管糜烂,容易反复发作,长期不愈合可能并发食管溃疡、狭窄、出血、Barrett’食管等。国内外权威指南均将“症状缓解、黏膜愈合”作为RE的治疗目标。其中,症状缓解对于患者主观感受非常重要,是提高患者依从性的基础;但是对于疾病的长期预后而言,黏膜愈合比症状缓解更具有临床意义。这是因为,超过70%的RE患者并无反流症状,而已有研究证明,黏膜糜烂程度越高,越易出现溃疡、出血等并发症2,也会有更高的Barrett食管(BE)发生率(BE患者患食管腺癌风险较一般人群高出10~55倍)3,同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也就越严重。
反流性食管炎达标治疗的关键因素
早在1974年,有专家提出将pH 4作为区分食管反流病的pH阈值4。胃内pH值与胃蛋白酶活性密切相关,pH4时胃蛋白酶活性最小,对食管黏膜的损伤作用很小或无损伤。而24h胃内pH 4 持续时间的比例(HTR)与RE的黏膜愈合率呈线性相关,RE黏膜愈合患者胃内pH 4 HTR显著长于未愈合患者,胃内pH 4 HTR越高,症状严重度评分越低5。24h胃内pH>4 HTR≥90% 4周后或 24h pH>4 HTR≥75% 8周后,黏膜愈合率预计达100%6。因此,24h胃内pH>4 HTR是RE黏膜愈合率良好的预测因素。
反流性食管炎达标治疗面临的挑战
目前RE主要的治疗药物是质子泵抑制剂(PPIs),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PPI治疗RE患者8周后,尚无法实现100%的黏膜愈合率。其次,各类PPIs治疗RE的24h胃内pH>4 HTR在40%~60%之间,均未能达标(≥75%)7-9。再者,PPI需餐前服用,而无法严格在餐前服用的患者比例达到51.7%,忘记用药或在症状改善后自行停药的患者比例高达83.8%10。另外,PPI治疗无法维持24小时抑酸效果,为达到治疗疗效,超过30%的医生会增加PPI剂量或服药频率,而多次用药增加PPI停药风险,降低用药依从性11。
伏诺拉生的出现为RE治疗带来新变革。日本的一项研究发现,伏诺拉生(20 mg,qd)治疗后24h胃内pH4 HTR可达到93.8%,显著高于奥美拉唑(20 mg,qd)的61.2%及雷贝拉唑(10 mg,qd)的65.1%12。Kagami T的研究显示,在所有基因型人群中,伏诺拉生(qd)较艾司奥美拉唑(bid)抑酸作用更持久13。伏诺拉生II期研究结果显示,4周伏诺拉生各剂量组黏膜愈合率均等于或高于兰索拉唑14。同时,日本III期临床研究显示,伏诺拉生治疗4周后,96.6%的患者可达到黏膜愈合,且愈合率高于兰索拉唑治疗8周的疗效15。一项发表在GUT杂志的亚洲4个区域多中心研究,进一步验证了伏诺拉生治疗RE的有效性,在帮助实现患者黏膜愈合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6。
小结
总之,疾病的治疗达标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RE的治疗目标是黏膜愈合和症状缓解,但黏膜愈合具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RE达标治疗的关键是抑酸达标,黏膜愈合达标需要胃内pH>4 HTR至少达到75%。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P-CAB)伏诺拉生能够强效抑酸,帮助患者在4周实现黏膜愈合达标。
本材料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CN/TKBT/2005/0119
往期
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