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从指南变迁看克罗恩病诊疗模式的发展:美

2021-03-08 03:30 来源:未知 【我要咨询】 【我要预约】 编辑:admin

从指南变迁看克罗恩病诊疗模式的发展:美国胃肠病学会临床指南解读



导语:

观察不同时期克罗恩病诊治指南的变迁,可以了解其诊疗模式的发展趋势,从而指导医生的临床实践,不断改善患者的治疗结局。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特发性炎症性疾病,受遗传、免疫功能和环境影响。在过去几十年里,虽然CD的发病率持续上升。但它的治疗选择也在迅速增加。


2009年,美国胃肠病学会(ACG)首次发布了CD的临床诊治指南(以下简称“旧版指南”)。其后近10年里,随着多种创新药物的出现,CD的诱导治疗、优化治疗和疾病监测模式经历了相当大的发展,同时也越来越关注患者的需求和意愿。 


2018年3月,ACG时隔9年发布了新版“CD临床诊治指南”(以下简称“新版指南”),与旧版指南相比出现了较大变化,更新了很多内容。本文总结了新版指南的变化和更新之处,供广大临床医生参考。





   一、


CD的自然病史




CD的自然病程具有慢性、进展性和破坏性的特点。多达50%的患者,会在诊断后20年之内出现肠道并发症(狭窄、脓肿、瘘管或蜂窝织炎)。


旧版指南分为肠道CD和瘘管型CD两个部分进行阐述;新版指南未分别阐述。


简要说明:

1.回肠、回结肠或近端消化道受累的患者,比结肠孤立病变的患者更容易发展出现肠道并发症。病变区域广泛和深度溃疡,是发生肠道并发症的风险因素。


新增内容:强调了回肠、回结肠或近端消化道受累患者更容易发展出现肠道并发症。

2.经过长时间观察,只有20%~30%的CD患者病程表现为不进展或进展缓慢。因此,大多数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充分控制肠道炎症。


明确了疾病进展缓慢的患者比例。

3.疾病快速进展的高风险因素,包括:诊断时年龄小、初始肠道受累广泛、回肠/回结肠受累、严重肛周/直肠病变、存在穿透或狭窄性病变。内脏脂肪肥厚可能是增加穿透性病变的风险标志。


新增了疾病快速进展的高风险因素。

4.CD的症状与活动性炎症并无直接关联,因此症状不应该是唯一的治疗参考依据。应定期进行内镜或影像学客观评估,以避免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


突出了内镜和影像学客观评估的重要性。

5.在没有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的情况下,多达50%的患者会发生激素依赖和/或耐药。


新增内容反映出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治疗的重要性。

6.CD大型腹部手术10年累积风险高达40%~55%。生物制剂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将手术率降至30%。首次手术切除后10年内需要第2次手术的风险是35%。


新增了手术风险的数据。





   二、


CD与肠道恶性肿瘤




新增内容:过去关于CD的肿瘤风险关注度远不及溃疡性结肠炎。但是随着数据积累,研究发现,CD患者出现癌症的相对风险显著升高。


简要说明:

1.结肠受累的CD患者,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

2.风险因素包括:疾病持续时间、结肠受累程度、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结肠直肠癌家族史、持续结肠炎症的严重程度。

3.小肠受累的CD患者,发生小肠腺癌的风险增加,这可能难以在术前诊断。





    三、


CD的诊断




CD的诊断,应基于临床表现、内镜、影像学、组织病理学的特征,进行综合判断。该病的特征表现为消化道某种程度的局灶性、不对称性、透壁性、肉芽肿性炎症。


在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和疾病并发症方面,不同种类的实验室检查是互补的。其中内镜检查是一个重要的缓解。新版指南推荐了CD内镜严重程度指数(CDEIS)和CD简单内镜评分(SES-CD)系统。


内镜检查

简要说明:

1.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应仅在有上消化道症状和体征的CD患者中进行。


新增内容:建议减少不必要的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2.小肠镜检查,不是疑似CD患者的常规诊断检查手段,但可能对需要小肠组织活检取样的患者,提供额外诊断信息。


新增内容:提出了小肠镜检查虽不是常规诊断手段,但能进行小肠活检取样,提供更多诊断信息。

临床建议:

1.结直肠肿瘤风险特别高的患者(异型增生病史,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在结肠镜检查期间应使用染色内镜检查。

2.与传统的标准清晰度白光内镜相比,染色内镜可以提高结直肠异型增生的诊断率(有条件的推荐,证据水平低)。


有研究发现,与标准的白光结肠镜检查相比,染色内镜对异型增生的检出率增加。因此新版指南增加了染色内镜的推荐。

3.对于接受结肠镜癌变监测的患者,如果内镜医师能够进行高清晰度的白光内镜检查,那么目前的证据不足以推荐使用染色内镜进行监测(有条件推荐,中等水平的证据)。


新版指南指出,如果内镜医师可以使用高清晰度的白光内镜,尚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使用染色内镜检查替代白光内镜,用于炎症性肠病(IBD)结直肠肿瘤的监测。

4.经过充分训练可自如操作色素内镜检查的内镜医师,在IBD癌变监测的过程中,可以不进行随机活检,只进行靶向活检(有条件的推荐,非常低水平的证据)。


新增内容。多项研究发现,随机活检发现异常增生的概率极低,为0.1%~0.2%,而靶向活检对异型增生的检出率非常高,甚至高达为80%~90%。因此,接受过染色内镜充分训练的内镜医师,可以单独依靠靶向活检进行癌变监测。 


影像学研究

简要说明:

1.计算机断层扫描肠造影(CTE),对于检测CD患者的小肠病变是敏感的,与磁共振肠造影(MRE)相当。


新增关于CTE和MRE敏感性的比较。

2.盆腔MRI和/或超声内镜技术,可用于进一步评估CD患者肛周病变和直肠周围脓肿。


新增内容:关于评估CD患者肛周病变和直肠周围脓肿的推荐。

3.如果怀疑腹腔内脓肿,应进行腹部和盆腔的横断面成像。


新版指南推荐使用横断面成像诊断腹腔内脓肿。


CD疾病活动的监测

CD “达标治疗”的概念,是使用临床和客观炎症指标的变化,来确定疾病缓解。随着CD相关药物治疗不断发展,“达标治疗”的概念变得更加可以实现。

简要说明:

1.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不特异性地反映CD的炎症状态,但连续检测CRP水平可以监测疾病活动,可用于评估对治疗是否应答。


旧版指南认为CRP是评估疾病活动有效的试验实验室指标。但新版指南否定了CRP水平可以准确反映CD的炎症状态。

2.在监测某些小肠CD患者的治疗反应时,可考虑定期进行横断面成像检查(CTE,MRE)。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MRI炎症评分,利用连续MRI检查评估对治疗的反应。因此新版指南推荐了使用CTE或MRE监测小肠CD的治疗反应。

3.通过内镜检查确定黏膜愈合,是CD的治疗目标。


新版非常明确推荐内镜下黏膜愈合,是CD的治疗目标。





   四、


CD的疾病管理




1.疾病管理的一般原则


CD治疗方案的制定,建议综合考虑病变部位、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并发症和疾病预后。根据患者疾病表现和对药物耐受性,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可评估炎症生物标志物(如CRP、粪钙卫蛋白),但不应该仅根据炎症标志物调整治疗,因为在黏膜炎症或溃疡的情况下,生物标志物也可能正常。


目前,治疗药物监测在CD的治疗中已经变得非常普遍,尤其是针对最初生物制剂治疗有效,但后来药物失效的患者。


生物制剂治疗失败,存在三种不同的机制:药物作用机制问题、免疫介导的药物失效,非免疫介导的药物失效。


◎ 当患者药物浓度合适且不存在抗药抗体,属于药物作用机制问题,应该考虑使用其它类别的药物。[例如, 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TNFi):TNFi无效的患者,应考虑抗-整合素药物治疗]


◎ 当患者药物浓度偏低,且不存在抗药物抗体,属于非免疫介导的药物失败。这种情况是由药物快速清除所导致,通常患者处于高炎症负担。


◎ 当患者药物浓度偏低,且抗药物抗体水平偏高,属于免疫介导的药物失败。

2.判断CD的疾病活动和预后


自旧版指南制定至今,CD的疾病活动定义已发生了变化和演变。


疾病活动包括临床症状和内镜下病变,而对CD患者预后的判断,是综合评估疾病平稳或快速进展的相关因素。





   五、


药物治疗




1.CD药物治疗概述


CD的药物治疗,通常分为诱导缓解和维持治疗两个阶段。


诱导缓解阶段是指相对快速地(<3个月或更短)实现对炎症的控制;维持治疗阶段是指长时间(超过3个月)维持缓解。


目前,可用于治疗CD的药物治疗包括:5-氨基水杨酸(5-ASA)、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

2.轻度至中度CD/低风险CD的治疗


新版指南提到,治疗低风险/疾病进展温和的CD患者,在临床上是一个难题。


一方面,对中-重度CD患者有效的药物,被证明对轻度CD患者也是有效的。但另一方面,对于低风险CD患者,承担TNFi等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和高昂的治疗费用,可能也是不合理的。


饮食疗法可能对某些CD患者有效,然而,这些益处并不持久,在恢复正常饮食后CD症状和活动性炎症会再次发生,因此只能视为诱导治疗的辅助手段。

临床建议

1.对于活动性CD患者,与安慰剂相比,口服美沙拉嗪不能用于诱导缓解和实现黏膜愈合。因此,不应使用口服美沙拉嗪治疗活动性CD患者(强烈推荐,中等证据水平)。


明确了不推荐美沙拉嗪用于活动性CD的治疗。

2.甲硝唑治疗肠腔炎症型CD的治疗效果与安慰剂类似,不应作为主要的治疗药物(有条件推荐,证据水平低)。


明确了甲硝唑无效,而旧版指南推荐对于柳氮磺胺吡啶无效的患者,可以选择甲硝唑10~20 mg/kg·d

3.环丙沙星治疗活动性肠腔CD的疗效与美沙拉嗪相似,但在诱导CD缓解方面并不优于安慰剂,不应用于治疗肠道炎症性CD(有条件推荐,证据水平非常低)。


明确了不推荐环丙沙星用于CD治疗。

4.对于疾病进展风险低的轻中度CD患者,可以使用止泻药、非特异性药物和饮食干预以缓解症状,同时仔细观察炎症恶化或疾病进展(强烈建议,证据水平低)。


新增了特殊情况下的治疗建议。

3. 中度至重度CD/高度风险CD的治疗


(1)糖皮质激素


口服糖皮质激素可短期使用,以缓解症状。但全身性糖皮质激素无法用于CD患者的维持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新版指南提出糖皮质激素会促进CD穿透性并发症(脓肿和瘘管)的发展,在这种类型的患者中属于相对禁忌。


(2)免疫抑制剂


硫唑嘌呤和6-巯基嘌呤是治疗CD的有效药物,应考虑用于患者的维持缓解。在初次使用硫唑嘌呤或6-巯基嘌呤之前,应考虑进行巯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检测。


(3)TNFi药物


TNFi药物(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赛妥珠单抗)应该用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的CD患者。


(4)抗-整合素药物(特异性控制淋巴细胞向消化道迁移)

临床建议

1.对于中度至重度活动性CD患者,不论是否联合免疫抑制剂,抗-整合素药物(维得利珠单抗,)均是有效的治疗药物,可用于诱导CD症状缓解(强烈推荐,高水平的证据)。


新版指南增加了抗-整合素药物,与传统TNFi药物一样,共同作为中度-重度CD患者诱导缓解的一线生物制剂治疗。


(5)其他药物


环孢菌素、霉酚酸酯和他克莫司,不应该用于CD的治疗(强烈推荐,中等水平的证据)。





   六、


CD的维持治疗




由于无法维持缓解和明显的不良反应,糖皮质激素不适合用于CD的长期治疗。应该考虑使用巯基嘌呤、甲氨蝶呤、TNFi药物、维得利珠单抗等进行维持治疗

简要说明

1.对于一些轻度无症状(静默型)的CD患者,可以选择不进行维持治疗。


新增内容明确了对于一些无症状且无疾病进展的患者,可以不进行维持治疗。

2.TNFi单药治疗可有效维持缓解,但由于药物免疫原性和潜在的失效风险,维持治疗应考虑联合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或甲氨蝶呤(强烈推荐,证据水平中等)。


新版指南提到TNFi药物免疫原性和潜在的失效风险的问题,明确推荐TNFi药物维持治疗时联合免疫抑制剂。

3.对于维得利珠单抗诱导缓解的CD患者,应使用维得利珠单抗维持治疗(有条件推荐,证据水平中等)。


新增的内容明确维得利珠单抗可以用于CD患者维持缓解。






   七、

CD手术后维持治疗,复发的预防和处理




美沙拉嗪在预防CD术后复发方面的作用有限,可以使用1~2 g/d剂量的咪唑类抗生素(甲硝唑和奥硝唑)、巯嘌呤、TNFi类药物预防复发。

简要说明:

1.对于存在复发风险因素的CD患者,小肠切除术后建议进行预防性治疗。

2.在开始CD治疗时,就应考虑其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此部分为新版指南新增的内容。

临床建议:

1. 巯基嘌呤可用于预防CD术后临床和内镜复发,疗效优于美沙拉嗪或安慰剂。但巯基嘌呤不能有效预防重度内镜复发(强烈推荐,证据水平中等)。


新版指南明确了巯嘌呤预防CD复发的疗效优于美沙拉嗪或安慰剂。而旧版指南提到硫唑嘌呤的疗效和美沙拉嗪没有显著差异。






   八、

未来的方向




目前,IBD的治疗和疾病管理正进入“精准治疗”时代,并开始探索预测治疗应答的因素。


在未来,IBD患者生物制剂的选择,可以基于患者个体的特定获益/风险,基于特定组织特征和可靠的生物标志物,选择更合适的生物制剂,并能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进行调整。


未来医生治疗IBD的药物选择一定会增加,并识别更有效的生物制剂,以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来治疗IBD。如果最初的生物制剂治疗失败,患者可以更合理地转换到另一种药物,甚至不同机制生物制剂的联合治疗也可能成为现实。


此内容是旧版指南没有的新增部分。






   九、

重磅新药抗-整合素生物制剂 (维得利珠单抗) 在指南中的推荐和证据




维得利珠单抗(选择性地抑制α4β7整合蛋白与黏膜地址素细胞粘附分子-1的相互作用。由于α4β7整合蛋白特异性在消化道表达,因此维得利珠单抗特异性地阻止淋巴细胞迁移至肠道,从而抑制肠道炎症。

1.用于中度至重度CD/高度风险CD的治疗


抗-整合素药物可用于治疗中度至重度活动性的成年CD患者。


对于具有中度至重度活动性CD患者,维得利珠单抗(无论是否联用免疫抑制剂)均比安慰剂更有效地诱导临床应答、临床缓解和实现黏膜愈合。


中重度CD患者通常对TNFi药物或免疫抑制剂疗效不佳、失效、不耐受,或者表现出对糖皮质激素的依赖。接受维得利珠单抗治疗的活动性CD患者,尽管已经使用过糖皮质激素、巯基嘌呤、甲氨蝶呤或TNFi药物治疗,但仍表现出显著的疗效,达到临床应答,临床缓解和激素缓解。


需要强调的是,维得利珠单抗可以作为中重度CD的一线治疗药物,而没有建议在上述药物治疗失败后再使用。


对于先前TNFi药物治疗失败的CD患者,达到缓解可能需要更长的治疗时间。


维得利珠单抗治疗之前TNFi药物失败的患者,治疗第10周的有效率,与之前未使用TNFi药物的患者治疗6周的有效率相当。

2.维得利珠单抗用于CD维持治疗


维得利珠单抗诱导治疗有效或缓解的患者,继续维得利珠单抗单药治疗可有效维持缓解。 


研究显示,对患者进行每8周一次300 mg 维得利珠单抗维持治疗,第54周临床应答率和缓解率显著优于安慰剂。由于维得利珠单抗选择性作用于肠道,不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因此迄今为止,还没有维得利珠单抗导致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ML)的报道。 


此材料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CN/EYV/1907/0027


参考文献

1. Lichtenstein GR et al. Am J Gastroenterol. 2018 Apr;113(4):481-517.

2. Lichtenstein GR et al. Am J Gastroenterol. 2009 Feb;104(2):465-83.


投稿发送至DDP@high-med.com

应聘全职及兼职编辑,发送简历至

chenlf@high-med.com

大连胃肠医院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保健于一体的国家“三级”综合性医院。建于1964年,医院占..【详细】

专家团队更多>>
    医院概况 | 医疗动态 | 专家团队 | 诊疗技术 | 康复案例 | 就医指南 | 来院路线
    大连胃病医院胃肠科 © gayy.com.cn 版权所有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学工街7号
    电话:
    Power by DedeCms
    备案编号:湘ICP备12006921号-1
    网站地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