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作者和审稿人双重视角,看论文撰写与发表的细节
临床医生在忙于临床工作的同时,需要兼顾论文的撰写与发表。那么在此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与细节,以提高论文投稿成功率?4月27日,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原社长/总编辑游苏宁、《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编辑部主任唐涌进两位重量级资深编辑走进“漫谈消化”直播节目,隔空连线分别从作者角度与编者角度,与大家分享了消化论文撰写与发表过程中的细节问题。
游苏宁教授通过分享多年来的论文审校实战经验,从作者角度出发,总结了论文撰写相关的准备工作和医学术语及所涉及的数字和单位的正确应用。
一、写稿与投稿前的准备及注意事项
◎ 论文写作前,需要首先通过文献检索、特别是要参阅所投期刊近几年所发表的文章,来决定选题;
◎ 在撰写病例报告类文章前,必须获得患者的许可,同时如要刊用患者照片也要获得许可或采取遮蔽法;
◎ 病例报告类文章的撰写容易出现同一科室多人投稿的现象,因此建议写作前与科内同事共同讨论,决定论文的撰写者;
◎ 选择合适的期刊发表对于作者而言至关重要,需要注意的是专科杂志较综合性期刊专业性更强,要求较高,被接收的概率低很多,建议首选综合性期刊;另外,文章投稿后如被拒收,可以尝试再投其他期刊;
◎ 论文撰写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期刊的稿约,详细了解所投刊物要求的论文写作的正确格式,以及所面向的读者群体等。
二、文题简明
文题尽量简明并能概括主题,一般不使用缩略语。中文文题一般不超过20个字,外文文题不超过10个实词。最好不使用副标题。
三、作者资格评判和顺序确定
依据国际生物医学期刊联盟制定的作者标准,每一位作者是否具有作者条件都要经过严格评判;同时论文作者的排序需由全体作者共同决定,投稿后作者的排序不应再做改动;以集体署名的文章必须明确负责人,此类情况需向杂志社提供作者资格证明;并且同一单位的作者不超过6位。
四、医学术语的正确使用
游教授列举出了在医学论文写作中,常见的一些错误书写(见下图):
× | √ |
粘膜、粘液 | 黏膜、黏液 |
多粘菌素 | 多黏菌素 |
克隆氏病 | 克罗恩病 |
抗菌素 | 抗生素 |
H2受体阻滞剂 | H2受体拮抗剂 |
另外,游教授也特别强调了论文写作中常用到的一些数字及单位的表达方式:
◎ 千分号已经废除,只能使用%;
◎ 数字的表示原则:在不产生歧义的情况下,优先使用阿拉伯数字;
◎ 研究对象不足100例时避免使用百分数,10例以下使用分数,如7/8;
◎ 正文叙述中应该使用法定剂量单位,括号中注明旧制单位;
◎ 年份要用4位数字,月份和日要用2位数字,1997年不能写成97年;
◎ mm Hg数值乘以0.133换算成kPa数值,一般保留小数点后1位;
◎ 红细胞沉降率35 mm/h,应为35 mm/1 h;
◎ 数字增加可用倍数和百分数表示:增加了5倍(原来为1,现在为6);增加到5倍(原来为1,现在为5);增加了80%(原来为1,现在为1.8);
◎ 数字减少的正确表示:降低了40%(原来为1,现在为0.6);降低到40%(原来为1,现在为0.4);降低了1/5(原来为1,现在为0.8);
◎ “约、近、左右、上下”等词不能并用,“最大、最小”不能与概数词连用:如“今天的门诊病人估计有100人上下”,“治愈率最高为80%左右”均是错误的。
游教授鼓励大家,写作需要长期的训练,但是只要能够开始写就是一个好的开端。
一篇措辞准确的文章可以向编辑及审稿人传达作者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而好的构思与设计可以使文章在众多稿件中脱颖而出,唐涌进主任从编辑角度入手,结合当下新冠肺炎疫情与我国学术论文面临的改革情况,深度剖析了论文审核中的要求,并对《中华消化内镜杂志》投稿提出了几点建议。
目前新冠肺炎在全球蔓延,关于新冠肺炎相关稿件层出不穷。学术的交流让全世界的经验得到了交流与学习,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Science最新刊登的文章指出了目前关于新冠肺炎论文的缺点与不足。文章提到,因为缺少同行评议和质量把关,虽然加速了文章分享的时间,同时也带来了论文泛滥,而许多研究由于设计不严谨,并未能获得很好的论据,也就意味着结论并不完全真实、可靠。唐主任谈到,这些结果如果被直接应用于临床防治工作、影响了政策制定,将带来不可想像的后果。
唐主任指出,目前我国学术论文同样面临着改革。据统计,目前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数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但是论文数量多不等于成果质量高、创新能力强,特别是个别单位将论文作为评价科技及临床工作的标尺,滋生、助长了“唯论文”的不良导向,对此必须坚决反对、尽快扭转。目前,我国强调要不断提高论文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接下来,唐主任以《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为例,进一步以编者身份简述了论文审核流程,以期为读者写作提供参考。
一、投稿主题需与期刊方向一致或相关
所投稿件主题要与期刊方向一致或相关。如对于《中华消化内镜杂志》,内容若为“呼吸内镜”或“妇产内镜”则是完全不相关的。但是,涉及到与内镜相关的麻醉和病理相关主题的文章,杂志也会接收。唐主任解释道,因为这两个专业与消化内镜属于交叉学科,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紧密配合。所以希望通过发表交叉学科的文章,来增强几个专业的沟通与交流,最终能够促进内镜医生与麻醉、病理同道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更好地配合。同时,唐主任也提到,涉及到学科外延的文章也是可以接收的。
二、文章需要具有创新性
唐主任强调,所投文章要有新意,包括新的发现、新的人群、新的诊疗方法、新的研究方法等等。同时,重复性研究也要有新意,可以体现在研究方法、临床价值、自己的体会等方面。但创新的同时,不要忽视伦理要求、患者的获益以及研究目标的范围与前景。
三、研究需要能够实际指导临床实践
研究的内容或结果对临床需具有提示作用,可强化证据,提供新的诊疗方法、经验和教训,或技巧与思路等。若研究论文是共识性的内容或无推广的可能则是无价值的。
四、需使用合适和正确的研究方法
五、文章格式要规范
提交的稿件需要有规范的格式。同时,需要做到题目画龙点睛,摘要简洁全面,方法详细可重复,结果准确易读,结论可靠。文章语言表达强调可读性,且有逻辑性。
唐主任表示,《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严格审稿,贯彻宁缺毋滥的原则,确保刊出高质量文章,保证读者能够有所收获。
经两位重量级资深编辑分享多年来论文审校实战经验,相信您必会有所收获。临床医生在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医疗问题,由实践出发总结临床经验及诊疗方法,通过论文的方式与广大同行进行交流与分享,进而推而广之,最终能够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进步。
点击阅读原文,回看“漫谈消化”之“消化论文撰写与发表细节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