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的研究已接近40年历史了,有必要回顾一下重要事件的时间线(图1-3):(1)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Marshall BJ和Warren JR成功培养出幽门螺杆菌;(2)1985年Marshall吞服细菌证明其致病性;(3)1994年美国NIH将消化性溃疡列为首个根除指征;(4)1994年WHO将其列为胃癌第1类致癌原;(5) 2005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6) 2015年幽门螺杆菌胃炎被定义为一种感染性疾病。
显然,目前再来谈幽门螺杆菌是致病菌似乎有点“过时”。然而,当前我国否定幽门螺杆菌是致病菌的声音仍然存在,因此有必要对幽门螺杆菌是致病菌进行阐述。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均会引起胃黏膜慢性活动性炎症,即慢性活动性胃炎(致病的具体表现),感染者会产生针对幽门螺杆菌的抗体(致病菌特征之一)(图1-4)。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相关证据符合Koch法则,这是判断病原体(如幽门螺杆菌)是疾病(慢性活动性胃炎)病因最严格的标准(“金标准”)(图1-5)。此外,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胃癌等疾病主要病因也已成为共识。因此,幽门螺杆菌是致病菌毋庸置疑。
质疑者认为:
1. 幽门螺杆菌是古细菌,在人体内存在已有 > 5万年历史,已与人同化;
2. 幽门螺杆菌感染中仅少部分人患病,多数无任何症状;
3. 幽门螺杆菌感染使哮喘等疾病的发病率降低(有保护作用)。
下面证据足以反驳质疑:
1. 结核杆菌也是古细菌,在人体内存在已有 > 4万年历史;
2. 感染者没有症状不等于无疾病,无症状感染者至少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不排除已存在消化性溃疡甚至早期胃癌;
3. 幽门螺杆菌的保护作用有争议,目前多趋向于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