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新冠病毒一周进展报告丨新药新发现,我们

2021-04-16 04:30 来源:未知 【我要咨询】 【我要预约】 编辑:admin

新冠病毒一周进展报告丨新药新发现,我们越来越了解这个敌人了!


投稿发送至DDP@high-med.com

应聘全职及兼职编辑,发送简历至

chenlf@high-med.com


新冠肺炎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1. 首次发现第二条新冠病毒入侵途径

现有研究发现,新冠病毒S蛋白和ACE2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宿主细胞的SARS-CoV入侵。除ACE2外,宿主细胞膜上S蛋白结合的其他受体仍不清楚。3月14日,第四军医大学陈志南、朱平团队在bioRxiv 在线发表未经同行评审的研究论文,发现SARS-CoV-2通过CD147的新途径侵入宿主细胞:S蛋白与宿主细胞上的受体CD147结合,从而介导病毒入侵。  

2. 发现新冠肺炎高致死率的潜在原因

3月13日,中国科技大学魏海明团队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在线发表论文,提供了有关SARS-CoV-2的详细免疫病理学报告,表明由致病性GM-CSF+Th1细胞和炎性CD14+CD16+单核细胞引起的过度激活的免疫反应可能与肺部免疫病理学有关,从而导致有害的临床表现,甚至导致急性死亡。  

3. 首次发现新冠肺炎患者体内细胞因子变化图谱及预后的规律

3月9日,南方科技大学刘磊,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刘军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蒋澄宇共同通讯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 在线发表研究论文,发现在COVID-19患者的血浆中测得的48种细胞因子中有38种显著升高。十七种细胞因子与SARS-Cov-2负荷相关。十五种细胞因子(M-CSF、IL-10、IFN-α2、IL-17、IL-4、IP-10、IL-7、IL-1ra、G-CSF、IL-12、IFN-γ、IL-1α、IL-2、HGF和PDGF-BB)与肺损伤Murray评分密切相关,可通过计算特征曲线下的面积(AUC)来预测SARS-Cov-2感染的疾病严重程度。

4. 首次发现体内蛋白抑制新冠病毒进入机体的分子机制

3月7日,Stephanie Pfaender等人在预印版平台bioRxiv 在线发表未经同行评审的研究论文,发现干扰素诱导的淋巴细胞抗原6复合物,基因座E(LY6E)有效地限制了由多个冠状病毒引起的细胞感染,包括SARS-CoV,SARS-CoV-2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机理研究表明,LY6E通过干扰Spike蛋白介导的膜融合抑制冠状病毒进入细胞。重要的是,造血细胞中缺少Ly6e的小鼠极易感染鼠冠状病毒。 

5. 发现SARS-CoV-2的S蛋白的融合前结构

3月8日,福建师范大学在bioRxiv上发表最新研究,表明SARS-CoV-2的S蛋白结构中,来自同一亚单位的NTD和CTD面对面结合在一起。NTD和CTD与其他四个属的比较暗示了SARS-CoV-2的S蛋白的进化特征。此外,SARS-CoV-2的S蛋白具有几个特征结构,即S三聚体结构更紧凑,通过多糖屏蔽表位,有助于病毒免疫逃避。 

新冠病毒的传播及临床特征分析

1. COVID-19临床特征的系统总结

2020年3月10日,钟南山团队在medRxiv上发表最新研究,作者认为该研究是目前为止包含最多病例数量的系统分析,研究发现其中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烧[287883.0%)],63.4%的患者将发烧作为发病症状。在2866例中,有2528例(88.2%在胸腔CT扫描中出现肺异常发现。实验室发现在2387例中,有1498例(62.8%有淋巴细胞减少症,2091例中有1354例(64.8%C反应蛋白(CRP)水平增加。共有185名(11.5%患者住进重症监护病房(ICU),而总病死率(CFR)为3.7%。与湖北以外的患者相比,湖北的ICU入院率要高得多(21.9% vs. 2.5%)。此外,湖北COVID-19的CFR明显高于非湖北(10.4% vs. 0.6%)。本研究对COVID-19从疫情到当前大流行进行了更精确的分析。

2. SARS-CoV-2在气溶胶和物体表面稳定存在

3月10日,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病毒学家Vincent Munster团队在medRxiv上发表最新研究,分析了SARS-CoV-2和SARS-CoV在物体表面和气溶胶中的稳定性。总体而言,SARS-CoV-2和SARS-CoV之间的稳定性非常相似,在气溶胶化后3小时,在铜上最多4小时,纸板上最多24小时,塑料和不锈钢最多2~3天,可以检测到活病毒。SARS-CoV-2和SARS-CoV在气溶胶中的半衰期类似,约为2.7小时。结果表明,SARS-CoV-2确实存在气溶胶和其他途径传播,因为病毒在气溶胶中可以存活数小时,在表面可以存活数天。

3. 有效消毒对减少SARS-CoV-2气溶胶传播至关重要

3月11日,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等多单位合作,在bioRxiv上发表最新研究,发现公众环境总体安全;房间通风、开放、正确使用和消毒厕所可有效限制SARS-CoV-2的气溶胶传播;无症状携带者的人群聚集是空气中SARS-CoV-2的潜在来源;病毒气溶胶沉积在防护服或地板表面及其随后的再悬浮是一个潜在的传播途径;有效的消毒对于减少SARS-CoV-2的气溶胶传播至关重要。

4. 中国学者首次揭新冠死亡危险因素

3月9日,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内的多家机构联合在Lancet 在线最新研究文章,发现对于年龄较大、D-二聚体水平大于1μg/L、入院时SOFA评分较高与院内死亡几率呈高相关。同时,研究人员首次关注了新冠病毒排毒时间,即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并继续繁殖的时间。研究显示,幸存者排毒持续时间的中位数为20天,最短8天,其中一例长达37天。

5. 首次报道儿童感染新冠肺炎的情况

3月12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及复旦大学多个研究团队共同通讯在NEJM 在线发表论文,发现在SARS-CoV-2暴发的早期,COVID-19发生在儿童中,引起中度至重度呼吸系统疾病,与一名患者的ICU入院有关。患者或家属均没有直接接触过华南海鲜批发市场或彼此直接接触过。该研究尚未确定该患者的感染源。研究结果表明,儿童SARS-CoV-2感染是在流行的早期发生的。

6. 高水平的利钠肽(NT-proBNP)与COVID-19患者死亡风险呈正相关

3月10日,重庆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在medRxiv上发表最新研究,发现NT-proBNP(高于88.64 pg/mL)水平的患者住院死亡风险较大。其在严重COVID-19患者中可以作为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新冠病毒防治新进展

1. SARS-CoV-2的N蛋白检测可以作为早期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

3月10日,陆军军医大学吴玉章团队在medRxiv上发表最新研究,发现在咽拭子样本和尿液中检测SARS-CoV-2的N蛋白,结果和核酸检测100%匹配。最早的参与者在发烧3天后就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进行识别。在另外一项初步研究中,作者在73.6%的被诊断为COVID-19的患者尿液中检测到病毒N蛋白。这些发现共同表明,N蛋白检测是一种准确、快速、早期和简单的COVID-19诊断方法。另外尿液中的N蛋白的出现符合此前对SARS-CoV-2感染肾脏的发现,可能具有诊断价值。

2. 基于CRISPR-Cas12的DETECTR检测SARS-CoV-2

3月10日,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联合Mammoth Biosciences公司在medRxiv上发表研究,分析了基于CRISPR-Cas12的DETECTR检测SARS-CoV-2的手段,拥有快速(约30分钟)、低成本和准确等特点,并介绍了性能特征和兼容性。

3. 揭示儿童新冠肺炎的临床特征,直肠拭子测试有参考意义

3月13日,广州医科大学团队在Nature Medicine 在线发表论文,报告了10例小儿SARS-CoV-2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这些病例已通过SARS-CoV-2 RNA的实时逆转录PCR检测得到了证实。这些病例的症状是非特异性的,没有儿童需要呼吸支持或重症监护,胸部X光检查缺乏明确的肺炎体征。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鼻咽检测为阴性后,仍有八个孩子的直肠拭子检测结果仍为阳性,从而增加了粪便传播的可能性。

4. 单克隆抗体47D11可以中和SARS-CoV-2

3月12日,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在bioRxiv上发表研究,发现一种人类单克隆抗体47D11,可以中和SARS-CoV-2和SARS-CoV。另外结果显示47D11与SARS-S1B和SARS2-S1B的结合不与ACE2竞争。该研究表明单克隆抗体47D11可以为COVID-19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潜力。

5. 膜融合剂可抑制新冠病毒膜融合过程

3月12日,复旦大学、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陆路/姜世勃团队联合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石正丽团队等在预印版bioRxiv上发表研究文章,确认了SARS-CoV-2的膜融合能力强于SARS-CoV。作者研制了一系列脂肽类物质,发现EK1C4是对抗SARS-CoV-2 的S蛋白介导的膜融合、假病毒感染和live病毒感染的最有效膜融合抑制剂。同时,EK1C4还对其他人类冠状病毒(包括SARS-CoV和MERS-CoV)以及SARSr-CoV的膜融合和感染作用非常有效,潜在地抑制了4种人冠状病毒包括SARS-CoV-2的复制。

6. 首次提出对新冠肺炎患者进行分类治疗

3月9日,北京大学姜保国团队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Lancet 在线发表通讯文章,首次提出将 COVID-19患者进行分类治疗,同时在治疗COVID-19时,应注意潜在的多器官损伤及其保护和预防。

7. 发现强效抗新冠病毒候选和临床已有药物

3月13日,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上海市新药设计重点实验李洪林团队和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徐可团队合作,在生物预印本网站bioRxiv上发表文章。该研究发现并验证了宿主细胞的二氢乳清酸脱氢酶(DHODH)抑制剂能够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和调节免疫两种途径发挥广谱抗病毒药效,发现了临床已有药物来氟米特(Leflunomide)和特立氟胺(Teriflunomide)可满足目前新冠肺炎临床急需,同时,新设计的候选药物S312和S416也有望开发成为抗RNA病毒的特效新药,为将来冠状病毒及其他急性RNA病毒的感染性疾病防控战做好了候选药物的储备。

8. 发现新型强效广谱抗病毒药物

3月12日,武汉大学徐可及华东理工大学李洪林共同通讯在bioRxiv 在线发表论文,该研究确定了两种有效的二氢乳清酸脱氢酶抑制剂S312和S416,它们具有良好的药物样和药代动力学特征,均显示出对各种RNA病毒的广谱抗病毒作用,包括A型流感病毒(H1N1、H3N2、H9N2)、寨卡病毒、埃博拉病毒,尤其是针对最近新型的冠状病毒SARS-CoV-2。 



大连胃肠医院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保健于一体的国家“三级”综合性医院。建于1964年,医院占..【详细】

专家团队更多>>
    医院概况 | 医疗动态 | 专家团队 | 诊疗技术 | 康复案例 | 就医指南 | 来院路线
    大连胃病医院胃肠科 © gayy.com.cn 版权所有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学工街7号
    电话:
    Power by DedeCms
    备案编号:湘ICP备12006921号-1
    网站地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