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小贴士
投稿发送至DDP@high-med.com
应聘全职及兼职编辑,发送简历至
chenlf@high-med.com
IBS(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以腹痛伴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点的慢性功能性胃肠病。全球总患病率为3%~25%,亚洲国家患病率为4%~10%,多见于30~40岁的中青年,女性略高于男性。IBS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腹部不适、腹泻及便秘等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目前IBS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的发病机制包括内脏高敏感、肠道动力功能改变、脑-肠轴功能失调、肠道菌群紊乱、胃肠道感染、遗传、免疫、心理等因素。
根据罗马IV标准,IBS的诊断标准为:
根据粪便性状将IBS分为4种亚型:IBS-D(IBS腹泻型)、IBS-C(IBS便秘型)、IBS-M(IBS混合型)、IBS-U(IBS不定型)。
IBS的治疗目标及策略:改善症状,提高生命质量,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个体化治疗。
IBS治疗方法包括:
1. 饮食治疗(低FODMAP饮食——低发酵,低聚糖、二糖、单糖和多元醇饮食)。
2. 药物治疗:a.解痉药;b.止泻药;c.导泻药;d.肠道动力感觉调节药;e.微生态制剂;f.非吸收抗生素;g.抗抑郁、焦虑药物。
3. 心理及行为治疗:a.认知行为治疗;b.心理治疗;c.催眠疗法;d.生物反馈。
4. 粪菌移植。
作者:宣武消化 张梦然
来源:宣武医院消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