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双气囊小肠镜黏膜切除术中小肠穿孔一例
2021-10-24 有人浏览 未知双气囊小肠镜黏膜切除术中小肠穿孔一例
摘要
黑斑息肉综合征(PJS)因消化道多发息肉及巨大息肉,导致肠梗阻、肠套叠的发生率显著增加,既往外科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进展,双气囊小肠镜对PJS患者小肠息肉的内镜下切除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有效降低开腹手术的需要。而在治疗小肠息肉尤其是巨大息肉的过程中,需警惕穿孔的风险。既往的穿孔多表现为迟发性穿孔,而术中即时穿孔罕有报道。本文报道双气囊小肠镜内镜黏膜切除术中封闭小肠穿孔1例。通过对本例患者引起穿孔的原因的分析,以及正确的术中处理的经验小结,旨在为今后推广小肠疾病的内镜治疗提供借鉴。
患者男,20岁,因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黑便,大便成形,2~3次/周,伴乏力,偶有头晕,无腹痛、恶心、呕吐等不适,于外院肠镜检查示结直肠多发息肉,胃镜示胃多发性息肉,小肠三维CT重建示胃、小肠及结直肠多发息肉样变,既往因肠梗阻行外科手术治疗。
入院时,体格检查示口唇、颊黏膜及四肢末端皮肤多发黑色素沉着;查血红蛋白74 g/L,白蛋白43 g/L;便常规及隐血试验示粪隐血(+)、粪转铁蛋白阳性。按照PJS'结肠镜-经肛小肠镜-经口小肠镜'的内镜治疗流程,入院后先行结肠镜下息肉摘除术,切除结肠息肉5枚,术后病理示错构瘤性息肉。经肛小肠镜治疗采用双气囊小肠镜(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DBE),于回肠下段可见单发球型隆起,大小3.0 cm×5.0 cm,基底部无蒂,表面黏膜糜烂,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术后无出血等并发症。间隔2 d后再次行小肠镜经口进镜,插入距屈氏韧带约50 cm,于空肠上段见一枚约4.0 cm×4.0 cm的巨大息肉,基底部亚蒂(图1A),用'倒镜切除法'行息肉摘除术,因息肉过大无法观察到基底部完成黏膜下注射,故采用单纯圈套切除法,将圈套器于小肠镜翻转状态下,勒住息肉基底予以一次性完整切除。但息肉切除后,息肉创面处发现直径约0.5 cm的浆膜面缺损,可见大网膜(图1B)。患者处于气管插管全麻状态,故气腹征不明显;又因小肠镜无法完成'荷包封闭'(尼龙环圈套+止血夹),故采用单纯止血夹封闭创面,先将2枚Boston止血夹封闭穿孔边缘,再以可开闭型止血夹8枚封闭创面,封闭后仔细观察创面无出血、穿孔迹象(图1C、图1D)。
术后予禁食、抑酸、止血、抗感染等治疗。患者无腹痛、发热等不适,未出现腹膜炎体征,心电监护示生命体征平稳,复查腹部立位片未见异常,术后观察4 d后出院,出院2周后随访,患者无不适主诉。
图1
黑斑息肉综合征患者经口进小肠镜诊治过程中发生小肠穿孔 1A:空肠上段见1枚约4 cm×4 cm的巨大息肉,基底部有亚蒂;1B:将息肉圈套高频凝切切除后,创面显示直径约0.5 cm浆膜缺损,可见大网膜;1C:用多枚止血夹夹闭创面;1D:止血夹创面夹闭后的内镜下所见
讨论
PJS因消化道多发息肉及巨大息肉,导致肠梗阻、肠套叠的发生率显著增加,既往主要由外科手术治疗,如位于小肠单发的或散在分布的较大息肉,可行肠管切开息肉摘除术或小肠楔形切除术;聚集于小肠某一段的多发息肉,或息肉引起肠腔完全性梗阻,或套叠肠管复位困难甚至有肠坏死者,可行小肠部分切除术。反复开腹手术,小肠切除过多,将增加短肠综合征的发生风险。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进展,DBE应用于PJS,可有效摘除小肠巨大息肉,从而防止肠套叠、肠梗阻和癌变,该应用经多项研究显示为安全有效,可降低开腹手术的需要。
随着DBE技术的开展,在治疗小肠息肉尤其是巨大息肉的过程中,必须加强警惕穿孔的风险。既往的穿孔多为较隐匿的迟发性穿孔,往往在术后1~3 d,患者发生腹痛、发热、膈下游离气体等体征后方被发现,需转外科手术治疗。EMR是避免小肠迟发性穿孔的有效手段,可使迟发性穿孔的可能大幅降低。但本例巨大息肉因为是采用'倒镜法'切除,息肉太大而无法观察基底部,无法完成黏膜下注射,造成视野的'盲区',因此在圈套器勒住息肉基底时有一小部分小肠黏膜也被套住,因此造成即时穿孔。
对于小肠镜治疗术中造成的穿孔,文献报道多采用止血夹的封闭治疗,但要确保创面封闭的可靠性,因为一旦未完全封闭,术后出现气腹和腹膜炎体征,再采用小肠镜封闭穿孔的可能性就极小了,只能采用外科手术[7]。然而,因为小肠镜的操作难度大,操作空间小,所以对小肠镜下封闭小肠穿孔需要较高的内镜技巧。本例患者的成功处理是基于可开闭的止血夹技术,类似于内镜下括约肌切断术(POEM),即先用大止血夹封闭穿孔的两端,使穿孔创面缩小,再采用小止血夹逐步封闭创面,即'两步法'封闭穿孔。对于小肠巨大穿孔(直径>1 cm),因小肠镜下目前无法实施'荷包缝合法',尚需小肠镜器械、技术的不断改进。
本例患者引起穿孔的原因和正确的术中处理值得借鉴:一是对于巨大小肠息肉,需要先行黏膜下注射术即EMR,使息肉基底部黏膜充分抬举后再切除;二是对于巨大息肉可采用'分次切除'术,即先切除1/2~2/3的息肉,使息肉的基底能够充分暴露,最终实现完整切除,不能力求'一次性'完整切除,有引起穿孔风险;三是巨大息肉切除后要仔细观察创面,本例患者即为切除后用内镜头端顶起小肠黏膜后才发现穿孔,如有漏诊穿孔则易导致严重后果;四是要采用恰当的处理方式闭合创面。不仅是小肠息肉的切除,其他小肠疾病,如狭窄扩张、小肠血管病变烧灼术等引起的小肠穿孔,均可借鉴本方法。由此可见,正确、及时地采用止血夹封闭是防止小肠镜治疗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方式,这对于今后推广小肠疾病的内镜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来源:消化科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