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内镜黏膜染色剂的使用方法
2021-11-03 有人浏览 未知内镜黏膜染色剂的使用方法
对黏膜染色剂的基本要求
1. 本身具有颜色
2. 与被染组织间具有亲和力
3. 被染色的染色体或者包浆有被染色的特性
目前的黏膜染色剂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靛胭脂
靓胭脂是对比性的表面黏膜染色剂,而非细胞内染色剂,在胃和肠均可使用。原理:利用重力沉积于上皮表面的低凹处,勾勒出胃小沟、肠黏膜的无名沟以及pit形态,推断病变的范围及大体性质,最佳浓度为 0.2%~0.4%,须使用喷洒管,通常在2~3分钟后观察效果最佳。
值得注意的是:喷洒时并不是浓度越高越好,而是从低浓度开始喷洒(绝大多数病变低浓度会显示得更清楚) 如果需要可进行再次喷洒。但反过来一开始高浓度喷洒,如果再想低浓度就比较难处理。
AIM三明治法:
0.2%靛胭脂10 mL+1.5%醋酸10 mL+清水30 mL,用于判断病变黏膜的侧向进展范围。
2. 美兰
又称亚甲蓝,浓度为0.1%到0.2%,作为一种吸收性的染料,它是吸收到细胞内部对细胞核进行。被染的对象一般是肠道的上皮细胞、食管和胃中肠化的上皮细胞,它只染色肠化的细胞。
染色的原理:亚甲兰吸收进入上皮细胞内使细胞核着色。染色阳性的意义:正常的肠道上皮、食管和胃的肠化上皮以及部分早期胃癌上皮,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十二指肠内异位的胃化生细胞并不染色。同时因美兰可以和细胞内的DNA结合,在白光下可诱导氧化损伤甚至突变。
3. 卢戈氏碘
须使用喷洒管均匀地进行全食道染色,建议从肛侧到口侧,边喷洒边吸引,床头抬高避免呛咳窒息。如果浓度大颜色过黑,浓度小染不上色。双人配合喷洒会更均匀更细腻,尤其是食管入口部分的染色。
推荐对于可疑的早期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采用碘染色借助“粉色征或银色征”行进一步诊断和靶向活检。
20世纪70年代即有应用碘染色来诊断食管疾病的报道。碘染色的原理是正常成熟非角化食管鳞状上皮细胞含有大量糖原,遇碘后呈棕褐色,当食管炎症或癌变时细胞内糖原含量减少甚至消失,因此碘染后相应部位呈淡染或不染区。
碘染色模式分为4级:Ⅰ级为浓染区,比正常食管黏膜染色深,多见于糖原棘皮症;Ⅱ级为正常表现,呈棕褐色;Ⅲ级为淡染区,多见于LGIN或急慢性炎症;Ⅳ级为不染区,多见于浸润癌、原位癌和HGIN。
内镜下对食管进行碘染色可以清晰显示病变存在的部位和范围,使活检取材部位更加明确,从而提高早期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然而在食管黏膜炎症、LGIN、HGIN以及癌变部位都可以出现碘溶液不染区,此时可借助于“粉色征”进行区分,即在喷洒碘溶液后病变部位呈不染或者淡黄色,2~3 分钟后,HGIN和癌变部位可变为粉红色。
“粉色征”在NBI下观察可以被强化,呈闪亮的银色,称为“银色征”。利用粉色征或银色征来判断HGIN和癌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达88%和95%。
常用碘溶液的浓度为0.5%~0.75%,喷洒碘溶液前宜应用链霉蛋白酶冲洗食管,去掉表面的黏液,自贲门向口侧喷洒至食管上段,抬高床头,染色完毕后应用2.5%硫代硫酸钠溶液喷洒脱碘或西甲硅油溶液冲洗食管,以将黏液和多余的碘洗去便于观察,观察完毕后注意将胃腔内碘液吸出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应用食管碘染色时,需要注意询问患者有无应用碘溶液后出现心慌不适、血压下降等过敏史,有碘过敏史者应避免碘染色。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及孕妇避免应用碘染色。
部分患者在进行食管碘染色后会出现明显的胸骨后烧灼感以及食管痉挛,可予以硫代硫酸钠中和碘溶液缓解患者的不适感。
另外还需注意的是,食管黏膜损伤会影响碘染色效果,故再次碘染色应在7天后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
①卢戈氏碘作为判断边界使用而非判断病变性质所用。
②诊断时尽量不要用碘,ESD当时做,否则会导致病变范围变小。
③如果外院做了碘染,收治时需要根据情况判断(高级内瘤变的建议2~3个月后再行ESD)观察lpcl参照原图扩大范围行ESD。
碘染后的两个副作用:
①食道黏膜痉挛——“死死地抱住内镜”,影响ESD操作。处理技巧为:脱碘剂的使用及润滑油的使用。
②上皮破坏。等正常细胞生长,否则影响病变范围的确定,一般2~3个月恢复。
4. 结晶紫
结晶紫的浓度一般是0.05%~0.03%,原液可用1%的甲紫溶液(龙胆紫),被染两个主要对象:术后胃黏膜ESD标本观察腺体和术前肠道ESD的观察腺体的分型。被染的对象一般是用于怀疑恶性侵袭性病变的染色,原因是结晶紫百分之百致癌。
染色机制:它是一种吸收型的染料,使上皮细胞的细胞质,而不是细胞核发生着色,而肿瘤的表面上皮以及腺体破坏导致固有层和黏膜下层的间质(纤维蛋白+黏液)开始显露,所以肿瘤部分并不显示。
染色方法:在病变表面数滴进行滴染,切勿喷洒,然后用温水或链霉蛋白酶冲洗。结晶紫是致癌物,虽然观察腺体很好,但染色后NBI下无法观察血管 ,因此胃黏膜手术前不能使用。
5. 冰醋酸(食用白醋)
最佳浓度1.5%,浓度高会导致腺体黏液分泌多影响ESD的治疗。食醋的被染对象一般作为普通的内镜下微血管结构不清或者无构造的黏膜表面。
染色原理:pH值下降以后促使黏膜细胞内的细胞角蛋白结合,使表面变白,胃的柱状上皮会显示得更加清楚,持续时间2~5分钟不等,之后又开始恢复原样,不过可以再次喷洒。
染色方法:充分清洗黏膜充分清晰地暴露病变后喷洒观察,用NBI观察会显得更加清楚。
6. 酚红
酚红的染色对象是感染Hp的胃上皮细胞,染色机理是Hp感染部位会产生氨,因而使酚红变黄,提示Hp感染以及明确Hp感染范围和部位。
7. 刚果红
国内使用少,被染对象是胃内分泌胃酸的细胞,pH值<3.0发生变色,呈深蓝色或黑色,而胃癌上皮细胞不能分泌胃酸所以不变色,利用这一原理提示可能癌变的部位(异位的胃黏膜上皮不染色)。
补充资料
醋酸染色法分为四种:醋酸轮廓法、醋酸动态化学法、AI三明治法和醋酸NBI观察法。
醋酸轮廓法:喷洒醋酸后用放大内镜观察黏膜构造的放大。喷洒1.5%的醋酸数秒后黏膜产生白色化,进行放大观察,会看见立体的图像,像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图像一样,这对于观察胃癌的表面构造非常有效。
需要先对血管图像和白色带进行NBI放大观察,对微血管和表面结构有初步印象后再喷洒1.5%的醋酸,从侧角进行观察,但DL会变得不清楚。
醋酸动态化学方法:
喷洒醋酸后,依据癌部位白色化会较早消失原理的方法。在喷洒1.5%的醋酸后,癌部位和非癌部位都发生白色化,但癌的部位较非癌的部位消失得更早。一般经过10秒左右癌部位的白色化消失,非癌部位白色化持续约1分钟消失,癌部位呈现出有透明感的发红改变,根据这个红色和白色的对比来进行范围诊断和精准活检。
高分化腺癌约10秒白色化消失,但中分化腺癌常常两三秒就消失,异型度较低的高分化腺癌或肿瘤白色化会持续数十秒,范围有时反而不清,会出现和非癌黏膜对比不明显的情况。注意:未分化癌和一部分中分化腺癌由于表面覆盖非癌上皮,白色化会一直持续无变化。
AI三明治法:
病变部位先喷洒1.5%醋酸,癌部位白色化开始消失后,再追加喷洒稀释2倍的靛胭脂,几秒到几十秒后癌部位的靛胭脂会消失,而非癌部位持续附着靛胭脂,必要时用清水轻柔冲洗癌部位的靛胭脂,此法对醋酸动态化学法显示不清的病变往往有效。但对未分化癌和部分中分化腺癌效果欠佳。
醋酸喷洒后NBI染色法:
喷洒1.5%醋酸后用NBI观察病变的方法。癌部位呈茶色,非癌部位呈绿色,醋酸喷洒后在白光下消失的不明显病变在切换到NBI后,通过茶色和绿色的对比来判断,En为B8模式,色彩模式为1。通常用于侧向进展范围的判定。
此外还有一种AIM染色法:
1.5%醋酸15 mL+0.1%靛胭脂10 mL+15毫升清水,混合后共40 mL喷洒,因在不同组织里酸的代谢不同,所以肿瘤部分的色素会被洗去,而非肿瘤的部分色素会沉着,因此病灶的边界会显示清楚,用于侧向范围的判定。
结肠0.05%结晶紫染色
结肠0.05%结晶紫染色
胃黏膜ESD术后结晶紫染色
浓度为0.03%
卢戈氏碘染色
卢戈氏碘染色
卢戈氏碘染色后粉色征
银色征
胃窦小弯侧病变靛胭脂染色
胃窦0-IIb+IIc型病变行靛胭脂喷洒染色
胃窦部醋酸染色
胃窦部醋酸染色示肠上皮化生
胃窦病变醋酸染色
靛胭脂染色前后对比图
贲门病变ESD术后结晶紫染色
结肠病变AIM染色后
胃体隆起病变醋酸染色
直肠神经内分泌瘤醋酸染色
黄素瘤的NBI放大像
作者声明:
本文大部分内容来自国内外消化内镜专业相关文献,仅用于内部学习参考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盈利目的,由此产生的法律纠纷与本人无关,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田野博士 (原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 日本东京关东病院研修)
来源:于光主任 整理自基层消化内镜群
首发:摸镜校尉(美篇)
转自:胃肠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