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世界炎症性肠病日:团结就是力量
投稿发送至DDP@high-med.com
应聘全职及兼职编辑,发送简历至
chenlf@high-med.com
每年的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肠病日(World IBD Day),由欧洲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协会(The European Federation of Crohn's & Ulcerative Colitis Associations,EFCCA)组织、来自五大洲超过50个国家的患者组织共同发起,旨在提高公众对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这种不可治愈的终身疾病的认识和了解。今年世界炎症性肠病日的主题为“United we stand”(团结就是力量),希望不仅是炎症性肠病患者能够互相给予支持,更希望全社会能够给予帮助。
什么是炎症性肠病(IBD)
IBD是一种病因未明、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未定型IBD(IBDU)[1]。
全球有超过1000万的人罹患IBD,我国的发病率为1.77/10万~3.14/10万[2-3]。
目前IBD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由于疾病不具有特异性,缺乏诊断的金标准,临床医生需要综合,将IBD和多种疾病相鉴别后才可诊断。不少患者在确诊的过程中,由于地区医疗水平差异而导致误诊。疾病活动时症状可能影响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生活质量大大下降。除了疾病本身带来的腹泻、腹痛、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等症状外,还可能出现肠狭窄、肠穿孔等多种并发症,有20%~40%的患者最终需要手术干预[4]。
IBD患者面临的困难
精神压力:由于IBD好发于青壮年,许多患者在疾病活动时被迫休学、待业,还因为多次或长期病假而面临被辞退,长期忍受疾病的带来的身体不适可能给患者带来精神压力,严重者出现心理疾病。有研究表明有14.7%~35.1%的CD患者存在抑郁症状,15.2%~21.6%存在焦虑症状[5]。加拿大的一项研究指出IBD患者出现焦虑的概率是健康人的两倍[7]。我国的研究也表明CD患者较健康人群更多地合并焦虑、抑郁症状及自觉压力,并伴有明显的社会功能缺陷;在疾病活动期,患者更可能感受疲乏、情绪低落;除此以外,受到自身精神压力和周围环境压力,患者出现不自觉对自己贴上“病人”的标签[8-9]。
经济负担:患者为了治疗需要长期多次往返医院接受检查和服药,治疗费、检查费、往返医院交通等费用可直接给患者带来经济负担。且该病高发于青壮年,很多患者是家庭重要的经济支柱,这不仅导致家庭收入减少,还可间接给社会带来经济损失。不少患者在疾病中重度活动时不得不待业,或只能打零工维持生活。而在疾病缓解后,重新寻找工作也成为困难,不少岗位在招聘时将IBD纳入重大疾病范围内。
根据爱在延长炎症性肠病基金会(CCCF)近期完成的一项纳入全国3002例IBD患者的经济调查显示,在过去的一年内,有41.9%的IBD患者门诊费用超过2万元,43.4%患者住院费用超过5万元,41% 患者手术费用超过5万元。
团结就是力量
家庭支持:IBD患者需要关系亲密的家人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而在对抗疾病的过程中,除了疾病症状带来的身体不适,患者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而家人的陪伴和支持尤为重要。陪伴就诊、协助管理用药、交流沟通等方式均可以有效的帮助到患者,当患者仍处于青少年时,父母还需要和学校老师沟通。而由于疾病导致收入减少,同样需要家庭在经济上给予支持。
医护人员支持:由于IBD为终身疾病,在漫长的治疗过程,患者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做好自身疾病管理,对于疾病知识的需求极大。我国一项针对克罗恩病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最常获得疾病信息的前3种来源依次是专科医生的口头教育(83%)、与其他患者交流(73%)、在线搜索(61%)[10]。目前,在我国多个IBD治疗中心均有自发成立的病友组织,在医护人员的积极组织下,开展形式多样的患者教育、同伴支持、心理负担等活动。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也组织了系列患教活动,希望增加大众对炎症性肠病的认识,共同为提高IBD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努力。
同伴支持:IBD是一种不易识别的疾病,主要病变在消化道。患者为控制疾病可能会出现使用鼻饲管或手术人工造口、药物作用导致的满月脸等可能让患者产生自卑心理,尤其是青少年患者。由于IBD发病率较低,公众认知低,多数患者会认为主动告知自身患者身份可能无法得到他人的理解,反而会导致误解、疏远[11]。同伴交流和支持尤为重要,不少患者也十分愿意将自己的治疗经验与他人分享。不同医院也建立医患微信群、QQ群、论坛等,通过促进患者之间的交流和经历分享,感受到被理解和认同,降低患者的不安和自卑,提升对抗疾病的信心。
社会力量支持:除了传统治疗药物如糖皮质激素、5-氨基水杨酸、硫唑嘌呤等以外,新型治疗药物如生物制剂、小分子药物正在陆续上市和研发当中。目前,我国对于IBD治疗的生物制剂有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以及今年获批的乌司奴单抗和维得利珠单抗。目前英夫利西单抗已纳入医保,阿达木单抗仅获批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银屑病。部分IBD患者具有较大的经济压力,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呼吁更多生物制剂能纳入医保名录用于治疗IBD。
在IBD患者可能因为疾病活动程度加重而被迫休息、待业,也可能因为日常生活中需要控制清淡饮食,或使用鼻饲管进行肠内营养及手术后行人工造口,在带来生活极大不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人的不理解甚至是歧视。
我们积极地呼吁公众对IBD能够有更多的认识,如果你身边的家人、朋友、同学不幸患有IBD,也希望你能够给予ta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关心。
本文内容由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郅敏教授审核
感谢爱在延长炎症性肠病基金会提供数据支持
作者:中华炎性肠病杂志
来源:中华炎性肠病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