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肠对话”专题 ? 最新推荐:靶向肠道的抗生素,多重机制治疗IBS
【关于“肝肠对话”专题】
共同的胚胎起源使肝脏与肠道保持着“天然的”密切关系,二者在解剖和生物学功能之间存在很多内在的联系。
肝脏和肠道经胆管、门静脉和体循环进行双向交流;
肝脏产物影响肠道菌群组成和屏障完整性,肠道因子调控肝脏的胆汁酸合成和糖脂代谢;
肝脏和肠道中的促炎性变化介导了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细胞肝癌的发展。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之一,能够分解代谢体内毒性物质并且阻止细菌代谢产物进入人体循环。肠道菌群失调的后果并不仅仅是出现肠道疾病[例如肠易激综合征(IBS)、炎症性肠病(IBD)等],还可能影响到其他脏器,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肝脏,其中肝硬化、脂肪肝与肠道微生物失衡密切相关。
1998年, “肠-肝轴”的概念被正式提出。而近年来肠道微生态研究成为热点,针对肠道微生态靶向治疗肝肠疾病的策略正在被临床广泛实践。
“消化界”携手阿尔法西格玛(北京)医药咨询有限公司特别打造了“肝肠对话”专题,专题主要聚焦肠道微生态与肝硬化、IBS的治疗进展。
【最新推荐】
1
利福昔明“多管齐下”,开启IBS治疗新纪元
内容概要: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肠病(FBD)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增加手术风险;利福昔明以肠道为靶点,发挥多重作用机制,治疗IBS可获得更好的疗效及安全性。(进入专题查看全文)
2
熊理守教授:肠道微生态在IBS发病中的作用
内容概要:目前很多专业,包括神经、内分泌、肿瘤都在研究肠道微生态。既然是肠道微生态,自然首要的是在肠道疾病中会发挥作用,其中包括肠易激综合征(IBS)等。熊理守教授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讲解:⑴IBS是否真的是常见病;⑵目前IBS的诊断及困扰;⑶肠道微生态参与IBS发病的机制;⑷如何干预IBS肠道微生态。熊教授认为,IBS是常见病,临床诊断时不必拘泥于罗马标准等;肠道微生态在IBS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干预IBS肠道微生态的手段包括:饮食、运动、粪菌移植、益生元、益生菌,以及抗生素(主要为利福昔明)。(进入专题查看熊理守教授视频讲课)
3
利福昔明—非一般的抗生素
内容概要:利福昔明系利福霉素衍生物,是第一个非氨基糖甙类肠道抗生素,作用强,抗菌谱广。利福昔明除了有杀菌/抑菌作用,同时具有调节肠道免疫信号,以及抑制细菌移位的作用。(进入专题查看全文)
4
利福昔明显著改善肝性脑病患者预后
内容概要:利福昔明具有肠道不吸收的特点,抗菌谱广,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呈现杀菌作用,达到减少肠道细菌产氨的目的,可用于肝性脑病的降氨治疗。Salehi Shayon等的一项研究纳入622例晚期肝硬化患者,证明利福昔明对于肝性脑病患者有积极的治疗作用,显著改善肝性脑病患者预后,降低患者全因入院次数。(进入专题查看全文)
进入“肝肠对话”专题,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肝肠对话”专题进入方式
进入“消化界”微信公众号,点击底边栏“精彩内容”,选择进入“肝肠对话”;专题分为“肝硬化”和“IBS”两个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