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内镜诊断与治疗策略
投稿发送至DDP@high-med.com
应聘全职及兼职编辑,发送简历至
chenlf@high-med.com
炎性纤维息肉
图1 患者女性,70岁,胃窦大弯可见一枚20 mm的半球型亚蒂息肉。(a) 白光内镜显示胃窦大弯有一枚2 0mm的亚蒂息肉,呈黏膜下肿瘤(SMT)样隆起,病变中心可见糜烂。(b)靛胭脂染色显示息肉表面结构与周围正常黏膜不同。
图2 (a)ESD标本病理诊断:炎性纤维样息肉,ESD标本大小:27 mmx 23 mm ,肿瘤大小:18 mmx13 mm ,肉眼型:0-Isp,淋巴血管:阴性,水平切缘:阴性,垂直切缘:阴性。(b) 病理检查:HE染色的放大镜下,病变与隆起部位一致,炎性浸润主要见于黏膜肌层和肌层,部分延伸到黏膜下层。(c)中倍(黄色方框)下,可见梭形细胞增殖,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增生性息肉
图3 患者男性,73岁,胃体上部大弯可见一枚30 mm的增生性息肉。(a,b)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前,胃体上部大弯处可见一枚发红带蒂息肉。(c)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13个月后),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息肉消失。
倒置错构瘤性息肉
图4 患者女性,56岁,胃体上部大湾弯后壁15 mm倒置错构瘤性息肉。(a) WLI. 在胃体上部的后壁的大曲率处观察到一枚15 mm大小的SMT样隆起。病变中心凹陷为扩张的腺管开口。(b)ME-NBI显示部分凹陷区域的表面结构不均匀,但没有不规则的微血管或表面形态。(c) 内镜超声检查。EUS显示异质性肿瘤伴无回声病变,主要位于第二层和第三层。
图5 ESD病理诊断:错构瘤性息肉,ESD标本大小:28 mmx 22 mm ,肿瘤大小:16 mmx 13 mm ,肉眼类型:0-Is,水平边缘:阴性,垂直边缘:阴性。(b)复原图:按照黑线的指示切割ESD标本。病变大小用红线表示,为R0切除。
图6 病理检查。HE染色病变是肿瘤性病变,其上皮成分延伸到黏膜下层。(b) 高倍(黄色正方形框)中,显示不均匀大小的腺体伴囊肿。
讨论
炎性纤维息肉
炎性纤维样息肉(IFPs)是一种少见的间质性病变,其组织学上梭形细胞在黏膜下层增生。尽管在整个胃肠道中都有IFPs,但它们最常见于胃窦(66%~75%)。IFPs通常被认为是良性的,非侵袭性的病变,并且以前被认为是反应性病变。但最近,IFPs被认为是基因突变的肿瘤性病变,基本上不具有侵袭性。很少有胃部IFPs被报道侵犯到固有肌层。
增生性息肉
胃增生性息肉(HPP)是胃中最常见的息肉类型,通常无症状,在食管胃十二指肠镜检查期间偶然发现。胃增生性息肉小凹上皮过度增殖引起的。尽管它们大多数是良性的,但如果息肉大小>10 mm,会有2%~6%的息肉可能会出现局灶性腺癌。据报道,根除幽门螺杆菌有助于减少HPP的大小或使其消失。包括日本在内的多个国家的指南,建议根除多发性HPP患者的幽门螺杆菌。如果即使在根除幽门螺杆菌后,HPP的大小仍变大,建议内镜切除。
倒置错构瘤样息肉
错构瘤性息肉的特征是该部位固有组织的无序生长,其中包括幼年息肉,Peutz-Jeghers型息肉和倒置错构瘤性息肉(IHPs)。IHPs是一种黏膜下病变,其特征是胃腺体的生长方式倒置,内镜检查可见孤立的黏膜下肿。根据组织学,腺体有囊性增生,可能伴有平滑肌增生,也有异位导管样结构形成的报道。
作者:com0707 来源:一泓小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