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赌一天的零花钱,这项高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你不一定了解!
这项高特异性肿瘤标志物你不一定了解!
今天的主角就是它——
甲胎蛋白异质体比率(AFP-L3%)
……
在国外它是鉴别肝癌的一把好手,
国内大家可能对它的了解还比较局限,
今天检验君来详细介绍一下它。
1. AFP-L3%是个啥?
我们知道,甲胎蛋白(AFP)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肝癌辅助诊断血清标志物。但是早期肝癌AFP的检出率只有30%~40%,而且在肝脏良性疾病,特别是肝癌高危人群,如慢性肝炎、肝硬化中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AFP升高1。其较低的特异性,对AFP轻度升高的肝癌和慢性肝病的鉴别诊断造成较大困难。
根据与小扁豆凝集素的亲和力不同可将AFP细分为AFP-L1、AFP-L2和AFP-L3三种类型:
AFP-L1主要来源于良性肝细胞;
AFP-L2多数由卵黄囊肿瘤产生,来源于孕妇;
AFP-L3主要来源于癌变肝细胞。
因此,AFP-L3对肝癌是高特异性的指标,特异性可达到95%以上,也是诊断肝癌特异性最强的肿瘤标记物。而血清中AFP-L3占总AFP的比率,简称甲胎蛋白异质体比率(AFP-L3%)。
2. AFP-L3%已被各界重视
日本肝病学会已将AFP-L3%作为肝癌筛查的标志物,并且将其推荐为高危人群和极高危人群的定期筛查指标。
我国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版中将AFP-L3%和甲胎蛋白(AFP)作为诊断肝癌的重要指标,并将其定义为特异性最强的肿瘤标志物,用于肝癌的普查、早期诊断、术后疗效监测和随访2。
此外,《多学科甲胎蛋白异质体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建议:AFP-L3%检测适用于慢性肝病、肝纤维化、肝硬化等高危人群及肝癌患者病程、疗效等的动态监测3。
中国、日本及亚太肝癌诊疗指南中均将AFP-L3%作为肝癌高危人群的监测指标。
3. 高特异性——AFP-L3%优势所在!
肝癌筛查常用指标包括AFP、异常凝血酶原(DCP),DCP亦称为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产生的蛋白(PIVKA-∥),它是肝脏合成的无凝血活性的异常凝血酶原,常作为肝癌筛查和诊断的指标用于临床诊断。
虽然DCP对肝癌的灵敏度较好,但是除了在肝癌患者升高外,DCP在维生素K缺乏患者、阻塞性黄疽、肝内胆汁淤积、使用华法林治疗的患者、有凝血问题患者、肝硬化/肝炎患者也有少部分会被检出4。
而AFP-L3%作为一个肝癌诊断高特异性肿瘤标记物,可以很好的鉴别良恶性肝病,只要它的水平超过10%(阳性),基本可以确定是肝癌,即使影像学暂时没有病灶,在以后的随访中也有极大的可能被确诊为肝癌。
表 AFP-L3%阳性的肝病患者追踪观察结果5
由于AFP-L3%这种高特异性,而且不受肝癌诊断标准(AFP≧400ng/mL) 的限制,当AFP-L3%超过10%时,表明恶性肝细胞在增多,其肝恶变的概率非常大,在肝细胞癌诊断及与良性肝病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2005年美国FDA批准AFP-L3%≥10%,作为诊断肝癌的临界值,并认为是诊断肝癌的高特异性指标。对慢性肝病患者的前瞻性研究发现,在影像学检查发现肝癌特征性占位性病变前数月乃至数年,AFP-L3%就可能随肝细胞癌变而在血中升高。
有研究表明AFP-L3%升高较影像学检查阳性早出现3~28个月,AFP-L3%阳性预测肝癌发生的正确率为94%6。
可见,在影像学检查尚未发现肝癌特征性占位性病变时,对AFP低浓度阳性病例进行AFP-L3%检测可以早期预警肝癌发生,对于鉴别良恶性肝病非常重要。
此外,AFP-L3%与门脉侵犯有关,与肝癌恶性特征有关,特别是门脉侵犯和肿瘤分化程度。术后AFP-L3%阳性组多发性复发与门静脉癌栓形成多于阴性组。术后若转为阳性,则肝内遭受侵袭性病变的可能性增加7。
4. AFP-L3%在慢性肝病中的意义
慢性肝病,如肝纤维化、肝硬化患者均是原发性肝癌发病的高危人群,特别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癌的相对危险度远高于非感染者。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年发生肝硬化的概率为8%~20%。肝硬化患者中每年约有20%发生肝功能失代偿,1%~5%发生原发性肝癌8,9。而慢性丙型肝炎患者20年发生肝硬化的危险度为15%~30%,这些肝硬化患者每年发生原发性肝癌的概率为2%~4%10,11,通过AFP-L3%的动态检测,可提早发现慢性肝病患者等高危人群肝癌发生情况。
此外AFP-L3%对肝癌影像学及病理学诊断具有重要补充价值,有助于提早发现肿瘤或肿瘤的复发、转移,提高预测和诊断的准确性,从而有助于提高疗效,改善预后12-14。
5. 结语
AFP-L3%对肝癌具有高度特异,众多指南和共识推荐用于慢性肝病、肝纤维化、肝硬化等高危人群及肝癌患者病程、疗效等的动态监测。检验君相信在征服肝癌的漫漫征程上,AFP-L3%定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好啦,今天的内容已经介绍完,不知在看的各位有没有更进一步地了解AFP-L3%呢?
作者:检验君 来源:检验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