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2019,珠江消化论坛掀学术浪潮,迎2020,消化学界大咖献饕餮盛宴
十二月的广州鲜花盛开、丹桂飘香,由广东省肝脏病学会、北京亚太肝病诊疗技术联盟广东省联盟、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IBD专委会主办,广东省肝脏病学会肝硬化专业委员会、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消化内科承办的“2019珠江消化论坛暨肝硬化诊治进展研讨会”于2019年12月27~28日在广州卡威尔酒店召开。大会汇集了省内外专家300余人,就肝硬化、早期胃癌、炎症性肠病及护理等多个议题展开讨论,名家讲堂更汇集了数十位国内一流的专家,就消化内镜诊断及微创治疗的国际最新进展做了专题报告,讲者图文并貌、妙语连珠,听者津津有味、废寝忘食。本次会议为广东省内外同道提供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平台,推广应用新知识、诊疗方法,提高消化、肝病专科医师学术水平和临床技能,也充分展示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消化内科的精神风貌。
开幕式
此次大会执行主席、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王新颖教授宣布2019珠江消化论坛暨肝硬化诊治进展研讨会正式开幕,并代表大会组织委员会对莅临本次会议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同道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大会共同执行主席,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消化内科毛华教授隆重介绍了与会的嘉宾并致开幕词。至2019年,珠江消化论坛已经连续举办五届,规模不断扩大,影响愈加深远,今年珠江医院消化内科将秉承“脚踏实地、追求卓越”的一贯作风,为同道们奉上一份学术盛宴。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党委书记、院长王前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辞,对消化内科的工作做出了肯定并提出希望,鼓励珠江医院消化内科再接再厉,为消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造福于民。
本次大会执行主席、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王新颖教授宣布2019珠江消化论坛暨肝硬化诊治进展研讨会正式开幕,并代表大会组织委员会对到场的专家同道以及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感谢。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消化内科毛华教授以热切、欣喜的欢迎之情,逐一介绍了莅临本次会议的国内知名的专家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书记、院长王前教授代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的全体员工对莅临到场的所有嘉宾表示欢迎。王教授再次感谢各位嘉宾一直以来对珠江消化论坛的支持,钦佩各位专家教授对知识的钻研及创新精神,并感叹消化领域特别是内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期待各位在此取得丰硕交流成果。
学术讲座
开幕式结束后的名家讲堂是本次大会的重头戏,专题报告专家依次为:北京亚太肝病诊疗技术联盟理事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成军教授;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候任主任委员,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金震东教授;河南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病院院长刘冰熔教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陈旻湖教授;广东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南方医院消化内科刘思德教授;广东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候任主委,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主任曾志荣教授;广东省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周永健教授等。主持专家包括:广东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二院)消化内科主任陈其奎教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委员,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聂玉强教授;广东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沙卫红教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主任王红教授等。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有“大国工匠”之称的周平红教授为大家带来了“经口胃镜下保胆治疗手术的开展”讲座。周教授指出,现在消化内科医生在进行内镜操作的工程中,不再畏惧“穿孔”,并化被动为主动,利用NOTES技术及内镜下全层缝合技术,全层切除胃黏膜、主动穿孔,完成经胃镜保胆取石术、经胃镜胆囊切除术等手术操作,受到国内外消化同道的一致肯定。
广东省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吴斌教授为大家带来了“肝硬化患者管理”的精彩讲座。吴教授指出肝硬化的病因复杂多样,而且常出现多病因重叠;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组织学、全身炎症、肝功能、影像学评估);强调肝静脉压力梯度测定及肝穿刺活检的重要性;除了病因治疗还需要保护好肝脏的血供、进行营养支持,并对患者进行随防和健康教育。
中国门静脉高压诊断与监测研究组(CHESS)主席、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助理、门静脉高压研究所主任祁小龙教授给大家带来了“肝静脉压力梯度测定(HVPG)指导的门静脉高压诊疗一体化:CHESS模式”的讲座。祁教授通过展示自己团队的研究成果,给我们带来了肝硬化诊治的新理念及最前沿的临床研究进展。
来自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刘德良教授、深圳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王立生教授、梅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王胜炳教授及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黄纯炽教授分别从内镜下胃底、食管曲张静脉的治疗方式的选择以及抗病毒药物的使用方面,分享了自己的临床经验。
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副会长、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李景南教授带来了“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治进展”。李教授在有限的时间内,从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流行病学、分型、检查、内镜下表现及治疗进展做了深入浅出的报告,强调了消化内科医生及多学科合作在诊治过程中的作用
北京亚太肝病诊疗技术联盟(APALD)理事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成军教授为我们带来了“新基因HCBP6研究与NASH的治疗靶点”。成教授利用在丙肝脂肪肝的研究中发现的新基因HCBP6,通过细胞功能实验及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该基因调节脂类代谢的功能,并研究出治疗脂肪肝的新药靶点,给患者带来了福音。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内镜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执行主任金震东教授带来了“EUS关键技术的方法学评估”及“胰腺囊性病灶的EUS诊治进展”两场报告。金教授指出了超声内镜在全国开展的现状,提出标准化培训及模拟机培训对提高超声内镜医师操作技能的重要作用。同时结合自己团队及国外的临床研究成果,与大家探讨了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治流程。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陈旻湖教授带来了“胶囊内镜在克罗恩病诊断中的价值”的讲座。陈教授分析了不同的检查手段包括胶囊内镜、双气囊小肠镜、CTE及MRE在克罗恩病中的诊断价值,强调了MRE的优势及胶囊内镜对于小肠疾病鉴别诊断、复查的重要意义。
广东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刘思德教授带来了“大肠无蒂锯齿状病变的内镜诊治”的讲座。刘教授从大肠无蒂锯齿状病变(SSL)在内镜下的不同表现、病理特征等方面,向大家传递了新的概念和知识。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病院院长刘冰熔教授给大家带来了“NOTES技术:方兴未艾,继往开来”的讲座。刘教授给大家介绍了新NOTES的概念,展示了自己团队开创的内镜下的新技术,包括胃减容手术、逆行阑尾炎治疗术、经盲肠阑尾切除术等等,技惊四座。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周永健教授带来了“粪菌移植(FMT)在消化疾病中临床应用与思考”的讲座。周教授分享了其团队利用FMT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经验,以及FMT的免疫调节作用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帕金森病等疾病治疗中的前景。
来自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的潘骏教授带来了“磁控胶囊内镜应用”的讲座。介绍了磁控胶囊胃镜的发展,并介绍了相关的临床研究及以后的发展方向。
国际炎症性肠病组织(IOIBD)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冉志华教授给大家带来了“炎症性肠病药物治疗的降级和停药策略”的精彩讲座。冉教授通过多项临床研究的数据,指出了IBD患者降阶梯治疗、停药的策略,以及停药或降级后复发的治疗方法。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IBD学组顾问、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消化科吴小平教授为大家带来了“容易误诊的IBD”的讲座。吴教授用自己丰富的经验给大家指出了IBD诊断的5个误区,强调IBD诊断的困难性及多学科高水平、高质量合作的重要性。
在12月28日下午的炎症性肠病专题会场上,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曹倩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东院消化内科主任张晓岚教授、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李玥教授以及上海嘉会国际医院夏璐教授分别介绍了不同类型肠道疾病的诊治,开阔了大家的眼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沈骏教授给我们带来了“新型生物制剂药物的进展”的讲座。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消化内科王新颖教授为我们总结了不同类型克罗恩病(CD)治疗方案的选择。
“超G侦探”侦早癌,
诊真癌(珠江站)
此次珠江消化论坛的亮点之一,非早癌诊治研讨会的“超G侦探”莫属。“超G侦探”于六十多年前起源于日本、曾名为“早癌研究会” 的学术交流活动由卫材公司引入中国,已经成功走过了三年,累积有上万名中国医生参与并获益。会议于12月27日 18:00正式开始。两个病例分别由国内早癌诊治水平一流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科及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消化内科提供。2个病例均不典型,极具迷惑性,但是来自珠江医院消化内科的叶火旺医生及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的黄文峰医生两位火眼金睛的“超G侦探”,通过扎实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内镜早癌诊断经验,层层分析、抽丝拔茧,最终还原了“真相”。
这次评委的阵容也非常强大,由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的白杨教授、李爱民教授、陈振煜教授,深圳医院消化内科的龚伟教授、黄思霖教授,珠江医院于长辉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彭亮教授,附属第二医院杨辉教授,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林世永教授及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李丙生教授组成。评委对这次病例提供的质量及选手的分析均给出了极高的评价。龚伟教授更是提出了随着幽门螺旋杆菌治疗越来越普及,早癌病变越来越不典型,为早癌病变的内镜下诊断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消化科的医生应该更加警惕,多取活检、勤复查,在与患者充分沟能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放宽ESD的指征,使早癌无所遁形。晚21:00,会议在热烈的讨论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