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周医事∣郑大三附院承认“封针疗法”循证医学证据不高;医生参与违法出售出生医学证明;宜宾一新生儿死亡被质疑漏诊所致
医疗政策
1. 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
付费国家试点迈出关键一步
日前,国家医保局印发通知,发布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国家试点技术规范和分组方案,DRG付费国家试点迈出关键性一步。我国此前确定了30个城市作为DRG付费国家试点城市,依照“顶层设计、模拟运行、实际付费”三年三步走的推进策略开展工作。与当前广泛采用的按诊疗项目付费方式不同,DRG付费按照“临床治疗方法近似、费用成本近似”的原则,对复杂的医疗行为进行归类,医保基金和患者个人按照同病组同费用原则,向医院支付医疗费用。分组方案明确,国家医疗保障疾病诊断相关分组(CHS-DRG)是开展DRG付费工作的统一标准。包括26个主要诊断大类(MDC),376个核心DRG(ADRG),其中167个外科手术操作ADRG组、22个非手术操作ADRG组和187个内科诊断ADRG组。据介绍,本次分组方案以30个试点城市6200余万份病例为数据支撑,验证ADRG分组方案,使CHS-DRG更加客观、更加符合临床实际,更加符合医疗保障付费管理的需要。
(来源:新华网)
2. 北京:医院拒不接收转运
急危重患者最高罚5万元
《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转运与院内衔接工作管理办法》将于11月1日起实施。本次发布的《办法》所指服务对象为一般急、危、重患者,及突发公共事件、传染性疾病、高危孕产妇、新生儿、“三无”人员(无身份、无家属、无经济来源)等特殊患者。《办法》规定,相应的医疗机构则需要通过急诊预检分诊分级,有效分流非急危重症患者,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得到有效救治;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原则及流程,对急危重症患者按照“先及时救治,后补交费用”的原则救治,不得因费用问题拒绝或者延误抢救工作。对于“三无”急危重患者,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和医疗机构应当先行救治,不得因费用等问题拒绝救治。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和医疗机构实施救治后,可以依据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向疾病应急救助基金、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等申请经费补助。根据《办法》规定,医疗机构不按照规定与院前医疗急救机构交接急危重患者信息或者拒不接收院前医疗急救机构转运的急危重患者的,将面临 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来源:北京青年报)
3. 国家卫健委发布《食源性疾病
监测报告工作规范(试行)》
10 月2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规范(试行)》,该规范自2020 年1 月1日起施行。规范明确,医疗机构应当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制度,组织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接受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培训。医疗机构在诊疗过程中发现《食源性疾病报告名录》规定的食源性疾病病例,应当在诊断后2个工作日内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报送信息。医疗机构发现食源性聚集性病例时,应当在1个工作日内向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对可疑构成食品安全事故的,应当按照当地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要求报告。
(来源:国家卫健委)
医生医事
1. 甘肃省人民医院发文回应女医生遇刺案
10月23日,甘肃省人民医院发文回应该院肛肠科副主任冯丽莉被暴力伤害事件。院方在声明中表示,2019年10月22日上午,犯罪嫌疑人杨某某对该院正在门诊坐诊的肛肠科冯丽莉副主任医师行凶。虽经全力抢救,但终因胸腹部多处严重致命伤抢救无效,不幸离世。案发后犯罪嫌疑人杨某某即被公安机关控制。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院方对冯丽莉在工作岗位遭暴力侵袭不幸遇害表示强烈谴责。甘肃省人民医院在声明中表示,医院坚持“暴力零容忍”,将积极配合公安部门调查取证,相信公检法部门一定会依法严惩凶手,还医院以正常诊疗秩序,确保医务人员人身安全。据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检察院官方微博10月23日消息,兰州市城关区检察院依法提前介入甘肃省人民医院女医生被害案。
(来源:北京头条)
2. 屠呦呦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
10月22日,总部位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第五届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赤道几内亚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获奖名单,共3人获奖,其中包括来自中国的屠呦呦。该奖项旨在奖励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杰出生命科学研究,研究主体可以是个人或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公告中说,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因其在寄生虫疾病方面的研究获奖。一同获奖的还有在生物材料再生工程的临床应用、干细胞科学等方面做出创新工作的美国研究者凯托·洛朗森教授,以及来自爱尔兰的凯文·麦圭根教授,他研发的太阳能消毒技术帮助非洲和亚洲等地的人们获得了干净饮用水。
(来源:新华社)
3. 高福当选为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
10月21日,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NAM)在2019年年度会议上公布了新当选的90名成员和10名外籍成员,而高福是当选的外籍院士中唯一一位中国科学家。据悉,高福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非洲科学院院士。高福院士及其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科研团队主要从事病原微生物跨宿主传播、感染机制与宿主细胞免疫研究及公共卫生政策与全球健康策略研究。曾在 SCI 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 500 余篇。
(来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医疗资讯
1. 山东被“活埋”婴儿已出院,
其祖父已被刑拘
10月25日,山东新泰市公安局正式通报“活埋婴儿”事件,称被埋婴儿祖父刘某涉嫌犯罪已被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据此前媒体报道,8月21日上午,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牛泉镇南白塔村村民在山上挖到一个活婴,报警并送到医院抢救。10月24日,济南市第二妇幼保健院相关工作人员告诉媒体,山东被“活埋”男婴已于23日出院,但不方便透露被谁接走。此前,10月20日,男婴爷爷刘某主动到山东新泰市公安局羊流派出所交代问题。据媒体报道,刘某曾任职羊流镇民政办主任,但目前已卸任。好心村民捡到婴儿后,刘某曾在未表明身份的情况下到过她家一次,后来还打电话询问过孩子的情况。10月24日,记者曾在刘某家窗户外看到,阳台有晾晒婴儿衣物,但记者探访遭到拒绝。
(来源:新泰公安微信公众号、红星新闻)
2. 郑大三附院承认“封针疗法”
循证医学证据不高
10月21日,某公众号发布文章,质疑公立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儿童脑瘫康复医院)儿童康复科医生、教授万国兰发明的“封针疗法”(全称“位点加穴位药物注射疗法”)治疗脑瘫缺乏循证医学证据。该文章质疑称,在郑大三附院治疗的患者中,部分没有脑瘫的人被诊断为脑瘫;部分患者接受“封针”疗法后出现癫痫、脑梗等问题。针对前述质疑,10月21日下午,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处相关负责人向媒体表示,“封针疗法”在当地早已存在。该单位目前已注意到相关自媒体文章中的质疑,已要求涉事医院开展调查。10月22日,面对媒体,郑大三附院副院长,儿童康复科主任朱登纳承认,医院开展过临床研究,也做过动物试验,“但相对来说,设计的样本量不够大,或者说,循证医学证据不是很高。” 朱登纳表示,对于“封针疗法”,医院将开展论证,如果弊大于利,会优化、完善,甚至停掉。据悉,2015年,该院曾因对2岁脑瘫患者实施“封针疗法”导致患者病情加重、肢体变形而被起诉,最终赔偿患者家属5万元私下和解。
(来源:澎湃新闻)
3. 虚假出生医学证明被销往全国,
警方:不排除拐卖儿童可能
10月21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报道了QQ群违法出售出生医学证明现象。其中,有河北涿鹿县中医院职工、四川遂宁市射洪县民营医院遂宁现代妇女儿童医院医生涉事。河北涿鹿县卫健局副局长薛斌介绍,初步调查表明,涿鹿县中医院有14份出生医学证明疑似虚假,分别被销售到了山东、甘肃、山西、河南、湖北 、湖南、浙江、江西等9省市。目前,已经核实提取4份伪造的新生儿出生医学证明。河北警方表示,不排除有利用假出生医学证明拐卖儿童的情况,目前已经对涉案的新生婴儿采取采血,进行 DNA 比对。国家卫健委和河北省卫健委的工作组已到达涿鹿开展相关工作。10月23日,四川射洪县公安局表示,目前审查发现遂宁现代妇女儿童医院非法出具的出生医学证明有8份,其中1个新生儿属于抱养。目前,警方已对涉案的6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来源:央视新闻)
4. 宜宾一新生儿死亡被质疑漏诊
所致,医院:确存漏诊但非死因
四川宜宾一名刚出生五天的男婴抢救无效死亡,医院认为死因系胎儿宫内感染引发新生儿重症肺炎等并发症所致,但家属认为男婴死因与医院漏诊枕骨骨折有关。由家属提供的一份四川临港司法鉴定所的《司法鉴定意见书》显示,黄丽之子系颅脑损伤、间质性肺炎、脑膜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脑出血、气胸等,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其中,在“法医病理诊断”部分提及该男婴有颅脑损伤,存在“枕骨骨折”情况。由宜宾市医学会出具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认为,虽然院方对“枕骨骨折,硬膜下血肿”存在漏诊,但患儿的枕骨骨折及硬膜下血肿和最终死亡无因果关系。针对此事,10月25日,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医疗安全管理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告诉澎记者,报告中提到的漏诊是存在的,但是不构成医疗事故。10月23日,宜宾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科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正在积极配合黄丽解决此事,具体细节不方便透露。
(来源:澎湃新闻)
医学前沿
1. 阿尔茨海默病新药有望
2020 年初上市,曾被暂停研究
10月22日,Biogen和日本卫材(Eisai)宣布,在与美国 FDA沟通后,Biogen 计划在 2020 年初提交阿尔茨海默病药物 Aducanumab 的上市申请,此外,还将继续与欧洲、日本等地区的监管机构进行沟通。据悉,Aducanumab 是一种能够与β-淀粉样蛋白结合,并将其清除出大脑的单克隆抗体,从而治疗早期性阿尔茨海默氏病。3月21日,该药物曾因无法减缓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被暂停 III 期临床研究。此后,研究人员对更大的新数据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接受该药物治疗的患者在认知和功能测试(如记忆、定向和语言)方面有显著改善。
(来源:Science)
2. Nature:新型基因编辑技术
面世,能修复约89%疾病相关 DNA变异体
10月22日,Nature 发布一项新型基因编辑技术“先导编辑(prime editing)”,该技术由华人生物学家刘如谦及其团队开发,可以避免DNA双链断裂,帮助研究人员修复约 89% 的疾病相关DNA变异体。与传统的CRISPR–Cas9相比,先导编辑更加精确,能够有效降低脱靶率,从而使得基因编辑技术更加安全。但麻省大学医学院的生物分子学家Erik Sontheimer认为,先导编辑很难实现大片DNA的编辑,因此不可能完全取代成熟的编辑工具。研究者表示,这项新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接下来还需要仔细评估其在各种细胞和生物体中的工作情况并作出改进。
(来源:Nature)
3. WHO:埃博拉疫情有所缓和,
首款疫苗有望上市
10月17日,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发布公告,建议欧盟批准埃博拉疫苗(rVSV-ZEBOV-GP)进行有条件销售。10月 18日,WHO 对这一建议表示支持,并指出,虽然埃博拉疫情有所缓和,但仍属于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截至 2019年10月13日,刚果民主共和国共报告了3228例埃博拉病例,其中2123例死亡,病死率为66%。WHO表示,近期的新发病例数已从4月份的128例降至每周15例,从全球层面上看,埃博拉病毒传播风险较低,但在局部地区,病毒仍旧肆虐。WHO表示,为所有接触过埃博拉病人的人接种疫苗能够有效预防病毒传播。目前,WHO 仍不建议任何国家为预防该疾病而关闭边界,或限制旅行、贸易活动。
(来源:W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