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重视口腔内幽门螺杆菌根除,看看这一篇
口腔中寄生的Hp可能导致牙菌斑形成,引发牙周疾病。Ferguson等对口腔中的Hp进行的研究证实其在此类患者口腔中寄生。也有学者对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研究,发现Hp大量积存于患者口腔当中,牙菌斑中已证实存在,并且是主要寄生部位,而唾液、口腔黏膜等处数量同样较多,由此确定口腔是Hp的一个重要贮存地。宋群生等的研究证明在非胃部疾病患者的口腔中Hp也存在。陈骏等对Hp进行的研究发现40.46%患者唾液中有Hp生长,对照组128例健康对象的唾液标本中,43.75%结果呈阳性。他们就这一结果进行分析,认为即使患有胃肠疾病,口腔中也并不是都有Hp寄生,健康者与胃病患者检出差异不明显。这一结果提示,Hp广泛存在于健康人和胃肠道疾病患者的口腔。
Hp感染与牙周炎的相关性研究,近些年也取得一定成果。胡文杰等通过对13例胃病患者的胃黏膜、口腔含漱液以及6个牙位龈上及龈下菌斑Hp的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发现,Hp在胃黏膜的感染率为100%,含漱液中的感染率为42.6%,菌斑中的感染率为84.6%,且龈下菌斑中的感染率为38.5%,明显大于龈上菌斑的19.2%。由此认为,口腔中Hp主要聚集于龈沟和牙周袋。
关于Hp在牙周炎中的致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但可以确定的是,Hp除了直接诱导炎性反应或通过间接诱导胃上皮细胞分泌促炎细胞因子而致炎性反应外,还通过刺激局部T细胞和B细胞引发体液免疫反应,导致疾病进展。Hp可以在胃肠黏膜和牙周黏膜寄生,考虑与它们的共同抗原性有关,致病机理相同,病原具有共同性。当Hp作用于其中一种黏膜,导致局部病变发生,即可激活机体免疫系统,促进抗体生成,随着血液到达全身,而另一部分黏膜由于具有共同抗原,同样会遭受抗体攻击,导致局部病变,引发黏膜损伤,出现临床症状。由此可见,Hp感染是牙周炎致病因素之一,引发局部黏膜病变,导致疾病进展。如果疾病无法控制,Hp在口腔中聚集,同样对胃黏膜也会产生影响。胃肠疾病患者经检查确定有幽门杆菌感染,往往会采取根除治疗,但有些患者治疗效果不佳,容易引起复发,究其原因不排除与口腔Hp寄生密切相关。
研究结果显示,Hp感染受多种疾病影响,口腔黏膜扁平苔藓和复发性口腔溃疡皆为常见的因素。Hp感染在健康人群的牙菌斑中即可出现,与胃炎患者无明显差异,属于条件致病菌。并不是所有的Hp感染都可引发临床症状,大多情况下无致病作用。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Hp则有可能引发临床症状。目前研究显示Hp感染与口腔疾病具有相关性,但病理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认为Hp作为致病菌可直接破坏人体口腔黏膜细胞,促使组织释放的细胞因子和氧自由基刺激口腔软组织从而产生炎症,程序性细胞死亡的速度远远大于细胞增殖的速度,口腔中正常菌群失调使得Hp大量增殖。也有学者认为口腔与胃肠黏膜具有同源性,二者之间存在共同抗原。当Hp感染激活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进而与抗原发生反应,攻击并消灭它。在此过程中并不特异性针对某一部位抗原,同样会作用于其他组织的相同抗原,导致组织黏膜出现损伤,引发临床症状。
Hp感染还与其他口腔疾病具有相关性,如干槽症、口腔癌等。还有学者认为,Hp可能与灼口综合征、白塞病和舌苔增厚有关,但迄今尚无相关的直接研究结果。
20世纪90年代末,Tursi等的研究提示,Hp主要经粪-口、口-口、胃-口、胃-胃以及治疗仪器传播。宋群生等人的研究发现它们在胃黏膜和牙菌斑中都会生长。该研究证实,口腔是Hp进入胃内的通道之一,口腔在胃Hp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Hp在口腔内寄生后,特定条件下有可能引发口腔疾病,如牙周炎等,与此同时还会对胃黏膜产生影响,导致根治失败,患者胃肠疾病复发,治疗效果不佳。口腔Hp直接与Hp相关性胃肠疾病密切相关,是引起复发的重要因素。鉴于此,如果患者胃肠黏膜中有Hp寄生,并引发临床症状,则除进行胃肠道相关检查之外,还需要关注口腔内Hp感染。治疗口腔疾病是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胃肠疾病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
Graham等抗Hp治疗进行研究,认为最终效果可以分为五个等级,分别由字母表示。其中A级效果最佳,治愈率(ITT)相对较高,可达到95%以上;F级治疗效果最差,ITT明显调低,甚至不足80%。两者之间还有B、C、D三个等级,ITT 分别为90%~94%、85%~89%、81%~84%。目前主要采取三联疗法根治Hp,按上述评分标准很少达到C级以上,多数为D级或C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根除失败率逐年增高。不仅如此,单纯的三联疗法在口腔中起到的作用效果亦不佳。
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该疗法与牙周治疗相结合效果往往更好,但是在药物治疗结合口腔洁治后的患者中,仍有20%Hp未根除或者Hp感染复发者。口腔洁治虽然可以有效地清除龈上和龈下菌斑,减少Hp的附着,但是Hp不仅存在于牙菌斑中,还存在于唾液、龈沟液和舌苔中,牙周洁治后口腔中残留的Hp很有可能重新附着在牙周袋或新形成的牙菌斑上。Hp有多种传染途径,口腔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当细菌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到口腔当中,就有可能附着于牙菌斑上。患者饮食过程中会将此处的细菌食入体内,进而在胃黏膜上繁殖,造成局部损伤,引发胃肠疾病。
目前研究结果显示,口腔与胃黏膜Hp高度同源,有学者针对两部位Hp DNA样本进行对比,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也就意味着不同部位Hp具有明显相关性,他们有可能来自于同一种属。许多患者感染Hp后出现胃肠道症状,临床上给予根治治疗,但治疗效果不佳,复发率相对较高,分析背后原因,可能与细菌耐药有关,同时也要考虑口腔Hp感染因素。口腔中的Hp感染有可能对胃肠黏膜产生影响,促进胃Hp传播。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始终未曾停止,学者们的意见不一。有观点认为胃黏膜是Hp感染的首要部位,口腔感染仅仅为继发感染,与患者胃食管反流作用密切相关,但也有持不同看法者。
Dye的观点与上述学者刚好相反,认为口腔是首要感染部位,通过饮食运动使细菌寄生部位转移,进而定植于胃黏膜,导致局部损伤,引起炎症反应。持后一种观点的学者数量相对较多。许多学者针对标准三联疗法治疗研究后认为对于口腔寄生Hp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目前一些专业口腔清洁方法可以清除Hp,从而具有一定控制疗效。当患者出现胃肠疾病,并且证实与Hp感染有关,往往会采取Hp根除治疗,但对口腔Hp感染效果并不好,导致其大量残留于口腔中,随着进食和吞咽,导致胃黏膜感染,出现局部损伤,症状反复发生,治疗效果不佳,复发率相对较高。
吴中平等研究结果证实口腔Hp感染与Hp根除率密切相关。有学者对391例消化不良患者进行研究,其中233例Hp阳性。将其分为四组,给予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埃索美拉唑三联治疗,共10天。53例口腔Hp检查结果为阴性,180例检测阳性。将阳性者再分为3组,分别采取不同治疗方法,其中53 例与阴性组治疗相同,被纳入三联疗法组;65例在此基础上增加口腔清洗剂治疗;其余者在上述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增加牙周治疗。口腔清洗剂为0.02%磺甲硝咪唑和0.12%洗必泰口腔清洗,共10天。牙周治疗包括超声波去除牙菌斑及牙石,4周后随访其胃内Hp根除率。结果提示Hp阴性组达到93.3%。Hp阳性者中三组分别为78.4%、90.0%、94.7%。由此可见,在原有药物治疗基础上增加清洁剂和牙周治疗可以有效提高Hp清除率,获得更好效果。
Zaric等的研究结论与上述研究者相似。对于胃内Hp根除治疗的患者,如果加强口腔护理,进行牙周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有学者针对胃Hp根治治疗进行研究,一组仅进行日常菌斑控制,另一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专科处理,有效去除牙菌斑。同时设立对照组。前两组同时行超声波洁治术和手工龈下刮治术。治疗后随访半年,确定Hp感染变化情况,了解复发率。结果前两组分别为67.3%和19.1%,对照组复发率为 82.1%。由此可见,对于胃Hp感染根治治疗后的患者,口腔护理是减少复发的重要手段,二者具有明显相关性。
口腔内Hp感染目前已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相关研究成果提示如果患者同时存在口腔和胃内Hp感染,则应该同时采取措施加以处理,口腔局部治疗十分重要,是提高胃Hp感染清除率的关键手段,不但可以增加治疗效果,同时减少复发率。目前这种观点已得到普遍共识,但仍有一些问题尚不明确。有学者对口腔Hp定值存在不同看法,认为其仅仅为过路菌,要想证实上述观点仍需大数据支持,未来需要深入研究,反复论证,这样更具有可信性。作者认为胃Hp根治治疗与口腔局部处理应联合进行,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增加Hp根除率。
来源:陈颖颖. 口腔内幽门螺杆菌的研究进展. 大医生. 2019(2): 8-11.
作者:陈颖颖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