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医周医事丨北京7月1日起将建立医院安检制度;新冠肺炎治疗性抗体正式批准进入临床试验
通过
投稿发送至DDP@high-med.com
应聘全职及兼职编辑,发送简历至
chenlf@high-med.com
医疗政策与医生医事
1. 今年将培养6822名定向免费医学生,毕业后需到基层服务6年
据教育部,今年中央财政支持,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定向培养免费五年制本科医学生共计6822人,只招农村生源,在校培养期间免除学费、住宿费,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费。招收的专业包括临床医学、中医学、蒙医学、藏医学和傣医学。报考国家免费医学生的考生均须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单列志愿、单设批次、单独划线,本科提前批录取。录取后需与培养学校和定向就业所在地相关部门签署定向培养和就业协议,承诺毕业后到定向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六年,执业地点限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如需违约,需退还已享受的减免教育培训费用和生活补助,并缴纳违约金,违约事实纳入医师诚信管理,公布违约记录并记入档案。需要报考研究生的,必须由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出具书面同意函。
来源:人民日报
2. 北京7月1日起将建立医院安检制度
6月5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继续召开,会议表决通过《北京市医院安全秩序管理规定》,自2020年7月1日起施行。《规定》提出医院应当建立安全检查制度,拒不接受安全检查的,医院有权拒绝其进入。二级以上医院设警务室,与医院保卫部门联合办公。医院实行医院内主要通道、重点区域视频监控全覆盖,在急诊室、安检口等重点部位配备一键报警装置。对多次到医院无理缠闹等高风险就诊人员由保卫人员陪诊,医务人员人身安全受到暴力威胁时可暂停诊疗等。
来源:北京青年报
3. 两位抗疫医生抢救无效离世
6 月1日,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抗击绥芬河口岸输入性疫情医疗队队员于铁夫,在完成支援任务隔离休整期间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经抢救无效去世,年仅 42 岁。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他连续多日奋战在防控救治一线,在担任隔离病区负责人期间,他每天协助护士进行病房消杀,为在院患者发放餐食,积极做好日常救治工作。而在6 月2日,武汉中心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胡卫锋抢救无效离世,生前因感染新冠肺炎进行了长达四个多月的治疗,曾因药物治疗导致面容变黑,他的病情进展一直备受公众的关注和关心。
来源:凤凰网
4. 对手术安排不满,北京一医院患者家属打伤医生被刑拘
据北京西城警讯通报:2020年5月28日9时许,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第二住院部一医生办公室内,患者家属谷某月(女,32 岁)因对手术安排不满,将与其沟通解答的医生打伤。接报警后,北京西城公安分局民警迅速到现场将谷某月控制。目前,该人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来源:西城警讯
5. 不同作者、不同癌种论文却得出相同数据:多家中国三甲医院涉嫌学术造假
5月28日,知名撤稿观察网站撰稿人 Elisabeth Bik 博士在个人推特曝光8篇中国学者论文涉嫌学术不端。虽然属于不同作者、不同医院、不同癌种、不同蛋白表达,但这些论文得出的数据结果却一模一样。8篇论文中,除一篇于今年发表外,其余都发表于2017~2018 年。这次学术造假事件涉及多所国内知名医院,包括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医院、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齐鲁医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从文章署名来看,作者包括一线医生、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等。
来源:科学网
新冠病毒研究新进展
1. 新冠肺炎治疗性抗体正式批准进入临床试验
6月5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团队研制的新冠病毒全人源单克隆抗体的临床试验申请,I期临床试验将在健康人体内进行安全和剂量测试,这也是全球首个已经完成了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后,在健康人群中开展的新冠肺炎治疗性抗体临床试验。该团队从新冠肺炎痊愈出院患者体内分离鉴定到的几十株全人源抗体基因,经过反复试验比较,于2月下旬筛选出2株理想的特效抗体,具有高效中和新冠病毒的活性。攻关团队利用恒河猴新冠病毒感染模型评估了抗体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中和抗体有效地阻断了新冠病毒的感染,显著降低了恒河猴呼吸道中新冠病毒的载量,保护由病毒感染造成的肺部损伤,这标志着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冠病毒特异性抗体药物成功进入人体临床评价阶段。
2. 最大规模中国人血清新冠病毒抗体流行数据
6月6日,由南方医科大学侯凡凡、澳门科技大学张康等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medicine上发表关于新冠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首先开发了一种新冠病毒N蛋白和S蛋白的IgM和IgG抗体检测技术,在分析了多个地区17368人血清中新冠病毒的抗体情况之后发现,与医院有直接接触的人群,血清新冠病毒抗体阳性率为2.5%;与医院没有直接接触的人群,血清新冠病毒抗体阳性率为0.8%。具体到研究涉及的各个人群而言,武汉不同人群的血清阳性率在3.2%~3.8%之间,其他地区人群的血清阳性率随着与武汉的距离增加而降低。
3. 首次开发出灭活的新冠病毒疫苗,动物实验有效
6月6日,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北京大学等多单位合作,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Development of an inactivated vaccine candidate, BBIBP-CorV, with potent protection against SARS-CoV-2”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灭活的SARS-CoV-2疫苗候选物(BBIBP-CorV)的中试规模,该疫苗在小鼠、大鼠、豚鼠、兔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食蟹猴和猕猴)中诱导高水平的中和抗体滴度 ,提供针对SARS-CoV-2的保护。 使用2μg BBIBP-CorV进行的两次剂量免疫为猕猴提供了针对SARS-CoV-2气管内攻击的高效保护,而没有可检测到的抗体依赖性增强感染。 此外,BBIBP-CorV对疫苗生产显示出高效率和良好的遗传稳定性。 这些结果支持在临床试验中进一步评估BBIBP-CorV。
4. 输注恢复期患者血浆不能改善COVID-19重症/危重患者临床症状
6月3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刘忠及迈阿密大学Yanyun Wu共同通讯在JAMA在线发表题为“Effect of Convalescent Plasma Therapy on Time to Clinical Improvement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and Life-threatening COVID-19,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的研究论文。该试验包括103名经过实验室确认的严重[呼吸窘迫和(或)低氧血症]或危及生命(休克、器官衰竭或需要机械通气)的COVID-19参与者。在计划纳入200名患者中的103名患者后,该试验提前终止。主要结局是在28天之内达到临床改善的时间,定义为患者活着出院或在6点疾病严重程度评分[从1 (出院)到6 (死亡)范围内]。次要结果包括28天的死亡率,出院时间,以及病毒聚合酶链反应(PCR)的结果。该研究发现,在重度或危及生命的COVID-19患者中,与单独的标准治疗相比,在标准治疗中添加恢复性血浆疗法并没有导致在28天之内达到临床改善时间的统计学显著改善。由于试验的提前终止而受到限制,该试验可能不足以检测临床上的重要差异。
5. 高福等团队系统介绍中国的防疫经验
6月4日,高福等团队在Lancet 在线发表题为“Active case finding with case management: the key to tackling the COVID-19 pandemic”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将基于中国的证据和疾病控制实践来描述策略和措施,目的是在抑制和遏制策略中促进积极的病例发现和病例管理。虽然中国出现SARS-CoV-2传播,但是现在几乎停止了本地传播,但必须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抑制措施,以防止与进口有关的病例重新建立社区传播。研究人员认为,查明和管理以及识别和隔离密切接触者,是至关重要的遏制措施。该研究描述了遏制工作之后在中国计划采取的下一步措施。研究人员认为,分享各国的经验将通过确定在对抗SARS-CoV-2的斗争中起作用的方式,帮助国际社会管理COVID-19大流行。
6. 距离保持1米以上,戴口罩等措施可明显降低新冠肺炎传播
6月1日,麦克马斯特大学Derek K Chu等人在Lancet在线发表题为“Physical distancing, face masks, and eye protection to prevent person-to-person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and COVID-19: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的研究论文,发现与小于1 m的距离相比,物理距离为1 m或更大时,病毒的传播较低(n=10736,合并调整的优势比 0·18;中度确定性);随着距离的延长,保护程度也增加了(相对风险[RR] 2.02 / m;确定性中等)。使用口罩可以大大降低感染风险(n=2647;aOR 0·15;低确定性),与一次性手术口罩或类似口罩(例如,可重复使用的12~16层棉口罩;调整的优势比 0.090;低确定性)相比,与N95或类似呼吸器的关联性更强。眼睛保护也与更少的感染相关(n=3713;调整的优势比0·22;低确定性)。总之,该研究支持1 m或更大的物理距离,使用口罩、呼吸器和眼睛防护提供依据,用来预防新冠肺炎的传播。
7. 瑞德西韦治疗新冠三期试验结果披露:65%患者出现临床改善
6月1日,吉利德(Gilead Science)宣布了瑞德西韦(Remdesivir)治疗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三期试验结果:与标准护理组相比,使用瑞德西韦5天疗程的治疗组中,有65%的患者在第11天出现临床改善。与标准护理组相比,使用瑞德西韦10天疗程的患者也体现出临床改善趋向,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这两个治疗组中,都没有发现新的药物安全性问题。吉利德将于未来几周内提交完整的数据,以便通过同行评审最终在期刊上发表。
来源:Gilead 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