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抑酸效果有待进一步改善,P-CAB提供抑酸新选择!
一、抑酸治疗的历史变革
胃酸的产生是经过胃壁细胞膜上的H+/K+-ATP酶,以H+对K+交换的方式,将细胞内H+泵出。
PPI 是一种 H+/K+-ATP酶抑制剂,它通过抑制中枢或外周介导的胃酸分泌,产生抑酸作用,其抑酸能力大大超过H2受体拮抗剂(H2-RA)等所有传统抑酸药,成为了抑酸治疗的一次革命性进步。
而新一代抑酸药物P-CABs能够竞争性、可逆性的与H+/K+-ATP酶的K+相关结合位点进行结合,从而抑制胃酸分泌,在抑酸治疗历史上引发新的变革。
二、抑酸治疗疗效评价的指标
——胃内pH及pH持续时间
通过抑酸治疗,改变了胃内pH值,从而提供有效的治疗环境。对于不同酸相关疾病,对胃内pH及pH持续时间要求不同,具体如下:
◎ 酸相关性消化不良:pH>3,12h以上/天;
◎ 胃、十二指肠溃疡:pH>3,18h以上/天;
◎ 反流性食管炎(RE):pH>4,18h以上/天(75%);
◎ 根除幽门螺杆菌:pH>5,18h以上/天;
◎ 上消化道出血:pH>6,20h以上/天。
在RE抑酸治疗效果评价中,胃内pH4 HTR(pH >4 Holding time ratio,即pH>4的持续时间占比)是一种客观指标,其已被证明与RE的症状缓解及黏膜愈合效果密切相关[3],根据数据模型推算24h胃内pH 4 HTR≥90% 4周后或 24h pH 4 HTR≥75% 8周后,愈合率预计达100%[4]。
三、反流性食管炎治疗中
抑酸效果有待进一步改善
RE治疗评价采用pH>4,每天超过18h,这就强调了对持久抑酸以及夜间酸抑制的要求。在中国,RE的PPI推荐剂量通常为单倍剂量QD,多数情况下可以有效控制病情,但仍有15%的患者效果不佳,这可能是由于单倍剂量PPI QD无法达到全天有效抑酸,特别对夜间酸反流的控制常常不尽如人意[5]。
为了加强对夜间酸反流的控制,在日本曾发起一项研究,纳入患者,分别服用标准剂量/双倍标准剂量的雷贝拉唑,每日两次给药(早晚各一次),该研究显示了雷贝拉唑BID对患者症状缓解和黏膜愈合有着更优的效果,因此雷贝拉唑获批了BID用药治疗GERD的适应证[6]。一项Meta分析的证据显示,虽然PPI是目前治疗RE有效的一线治疗药物,然而部分患者会出现PPI耐受或疾病复发等情况,导致抑酸效果降低[7]。
四、P-CAB伏诺拉生
可以进一步改善抑酸效果
伏诺拉生(Vonoprazan)与PPI相比具有首剂全效,抑酸作用持久,使用方便等特点[8]。
近期发表了一项研究,对比了标准剂量的伏诺拉生与2~4倍标准剂量雷贝拉唑的抑酸效果[9]。该研究共入组了30位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3个队列,分别为:伏诺拉生20mg/QD(V20)与雷贝拉唑10mg/BID(R20)组,伏诺拉生20mg/QD(V20)与雷贝拉唑20mg/BID(R40)组以及伏诺拉生10mg/QD(V10)与雷贝拉唑10mg/BID组。每一个队列中,受试者先接受伏诺拉生或者雷贝拉唑治疗7天,然后进行至少7天的洗脱期,再接受另一个药物7天。在每个阶段的第六天,患者将会接受24h阻抗监测,pH≥3, ≥4 和≥5的HTR作为主要的药代动力学评估终点。
以pH4 HTR为观察终点时,如下图,V20 vs R20及V20 vs. R40中,V20都表现出更好的抑酸效果,且有显著性差异。
PPI主要经过CYP2C19代谢,而CYP2C19基因型可分为快代谢型(RM),中间代谢型(EM)和慢代谢型(PM),其中RM型患者通常疗效欠佳。与雷贝拉唑10mg/BID相比,伏诺拉生20mg/QD不受基因多态性影响,对于快代谢型患者pH4,pH5的 HTR控制更佳。
在夜间酸的控制中V20与R40相比,无论是pH4还是pH5的HTR两组均有显著差异。
此外,在日本进行了伏诺拉生与兰索拉唑对比的RE初始治疗临床III期研究[10] ,结果提示伏诺拉生4周黏膜愈合率高达96.6%,伏诺拉生 4周黏膜愈合率与兰索拉唑8周(95.5%)相当。近期Gut杂志发表了另一项关于伏诺拉生的临床研究 [11],其囊括了亚洲4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大陆、马来西亚、韩国和中国台湾)的56家中心,其结果也提示伏诺拉生在中国人群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总结
RE是消化内科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胃酸可对食管黏膜造成损伤,同时其反复出现的烧心、反流等食管内症状和咳嗽、咽喉症状、哮喘等食管外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探究起效快、抑酸持久的药物是治疗的关键。P-CAB伏诺拉生的出现,可能会引领酸相关疾病的治疗走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本材料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CN/TKBT/2004/0076
投稿发送至DDP@high-med.com
应聘全职及兼职编辑,发送简历至
chenlf@high-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