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面对面 ? 大肠癌防治前沿:房静远教授 vs.于君教授
投稿发送至DDP@high-med.com
应聘全职及兼职编辑,发送简历至
chenlf@high-med.com
恶性肿瘤已经成为目前全球首位致死因素,其中大肠癌(结直肠癌)死亡率位列我国所有癌症死亡率的第五位。针对大肠癌危险因素的预防和治疗已经成为降低大肠癌死亡率的最重要的突破口。上海仁济医院消化内科房静远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于君教授在肿瘤预防的基础与临床应用方面均做了大量的研究。消化界有幸邀请到两位教授,共同就大肠癌防治方面的前沿性探索和阶段性进展做一分享。
推荐阅读:
2019年9月,于君教授发表在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上的一篇综述文章,总结了目前在结直肠癌(CRC)领域中相关的肠道菌群研究进展(不仅限于于君教授团队研究,而是全球范围内的研究成果),包括与CRC以及癌前病变腺瘤相关肠道菌群的变化、肠道微生物的致癌机制、肠道菌群在CRC治疗中的应用以及可能的调节肠道微生物来预防CRC的方法。一起通过一表两图来快速了解一下文章的精华内容:
表1 CRC及癌前病变菌群变化概览
富含 | 缺失 | |
CRC | 脆弱拟杆菌B. fragilis 具核梭杆菌F. nucleatum Parvimonas micra Porphyromonas asaccharolytica Prevotella intermedia Alistipes finegoldii Thermanarovibrio acidaminovorans | 产丁酸盐的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icum 乳酸菌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用于预防婴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
腺瘤 | 具核梭杆菌F. nucleatum Solobacterium moorei Atopobium parvulum Actinomyces odontolyticus 真菌门(如Basidiomycota) |
(随着研究深入,表中细菌的种类仍在变化和增加)
图1 肠道菌群通过多种机制导致CRC
有可能被调节用于治疗或预防CRC的机制成分:BFT、脆弱拟杆菌Bacteroides fragilis菌素、CAM、细胞黏附分子、FadA、梭杆菌Fusobacterium粘附素A、干扰素、脂多糖、MAMP、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NF-κB、PRR、STAT3、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TLR4。
图2 与CRC肠菌群相关的潜在临床应用(筛查、预后判断的标志物,以及预防或治疗CRC的菌群调节)
原文出处:Wong, S.H., Yu, J. Gut microbiota in colorectal cancer: mechanisms of ac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16, 690–704 (2019). https://doi.org/10.1038/s41575-019-0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