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C2019快讯 | 走进院士论坛,跟随院士认识医学本质、洞察医学前沿
本次消化年会,专门设置了院士论坛报告。来自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中国工程院前副院长樊代明院士,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沈祖尧以及来自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的中国工程院李兆申院士分别为大家带来了自己的研究和思考!
医学文化的重塑
樊代明院士以《医学文化的重塑》为题与大家分享了医学文化重塑和人文精神回归的知识和感悟。樊院士系统阐释了医学的历史、世界医学走势,用独到而锐利的思维和眼光分析整体整合医学的内涵。樊院士讲到:“事实上医学是多元的,我们却用单一元素分析;生命是非线性的,我们用线性分析;病人是异质的,天下没有两个一样的病人,没有同质性的分析。又比如我们病体是变化的,我们用固化去分析。得出的结果对吗?可能对有些人是对的。”
樊院士认为,现在的医学文化大致上存在三个方面:
第一科学技术对人体的研究已经走得很远很远,包括基因,但是我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还差的很远,我们有些魂不附体。
第二人类的历史已经几千年,特别是人类人文的历史,包括欧洲、印度、中国、巴比伦等等。我们只是用几百年单一的,单个国家的医学文化来统览解释全球文化,我们力不从心。
第三疾病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们用单一的方法研究,我们是事与愿违。
樊院士认为医学文化变革是人类生存的需要,要重塑医学文化应该坚持“四性”,即:坚持医学的人文性;坚持人的整体性;坚持生命的复杂性;坚持研究的真实性。樊代明院士的报告视角独特新颖,道理深入浅出,深厚的医学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流畅的口才,幽默的风格,不时引爆会场的笑声和掌声。本次报告,无论从学术理念与人生智慧上,樊院士都为与会医医生上了重要一课,给人启发,让人受益匪浅。
精准医学在胃肠道疾病中的意义?
沈祖尧院士因为工作原因,没有来到年会现场,但是他通过网络连接,以视频讲课的形式为大家分享了精准医学在胃肠道疾病中的诊断意义。沈院士分别以三个疾病为例,帮助大家理解何为精准医学。
1. 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存在很大的临床及分子学异质性。而随着临床可识别的结直肠癌特征的慢慢出现,结直肠癌的分子分层正在被改进;结直肠癌的分子表型使我们对不同结直肠癌亚型的可变细胞间信号转导有了新认识;基质细胞信号转导的靶向性治疗的前景可期;应该依据饮食和生活方式的不同,采取个性化结直肠癌的筛查和监测。
2. 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目前IBD的治疗目标已逐步演变为“达标治疗”,对于现存的IBD治疗方式需要进行不断修正,探索新的治疗模式。同时,抑制细胞迁移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IBD患者的方法。
3. HBV相关性肝细胞肝癌(HCC)
事实上,大多数疾病都存在异质性的问题。那么,什么能引起异质性呢?主要包括基因组学、表观基因组学、微生物组学、代谢组学以及生活方式等。而一种治疗方案不能适用于所有疾病,因此,所谓的一线治疗、二线治疗和三线治疗方案是有点过时的。而开发用于疾病诊断、筛选和治疗的生物标志物非常重要,而这也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消灭胃肠癌、路在何方?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李兆申教授报告的主题是消化道癌症的筛查及早诊早治。全球范围来看,中国人的人均寿命与西方国家相比依然有差距,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恶性肿瘤(癌症)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中国人群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肺癌、肝癌、胃癌及结直肠癌是我国主要的恶性肿瘤致死病种。我国恶性肿瘤负担日益加重,癌症防控形势严峻。
李兆申院士将从我国消化道癌症的筛查及早诊早治的现状出发,阐述现有的消化道癌症的筛查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在国内的应用情况,李院士指出常见的误区在于忽略了对无症状平均风险人群的筛查,随后针对采用内镜筛查的优缺点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近年来自我国的高质量临床研究,提出可以通过无创的筛查技术或评分量表对人群进行分层,从而把筛查重点集中在高危患者。(供稿: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 柏愚)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年会学术直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