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类多种病因引起的自身免疫相关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 s disease, CD),其特点是慢性炎症,伴有异常的凝血和血液高凝状态。在全国消化病年会胰腺与整合医学分会场,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消化内科陈东风主任针对这种临床常见疾病做专题讲座,指出IBD患者发生血栓的风险较健康人高3倍, 在IBD活动期此风险则高达16倍。约1%~8%的IBD患者存在血栓栓塞,IBD患者肺栓塞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是普通人的2.2倍,且青少年中更高。由于血液高凝状态的存在,肠道微血栓形成增加,进而引起肠黏膜坏死,促进溃疡形成,加重IBD炎症反应。因此,应警惕IBD血液高凝风险,避免出现血栓栓塞等致命性并发症的发生。IBD高凝状态机制主要涉及:肠道粘膜炎症反应、凝血因子增加、异常血小板激活和血小板集聚、纤溶系统异常、内皮功能损伤、遗传因素和激素等药物使用。陈东风主任总结本领域全球研究进展:2014年加拿大IBD与静脉血栓防治共识意见中提出,IBD住院患者如果没有合并活动性出血或非大量出血推荐予以抗凝治疗,但是具体抗凝治疗方案尚有争议,因此本领域存在重要临床需求有待进一步研究,是一个亟待研究的科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