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北京大学乔杰及赵扬玉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NEJM上在线发表题为”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regnant Women with Covid-19 in Wuhan, Chin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共纳入武汉市确诊的118名Covid-19孕妇。结果显示,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75%)和咳嗽(73%);多数(92%,109名)为轻症患者,仅8%(9名)为重症患者(伴有低氧血症),其中1名为危重症(接受了无创机械通气)。有6名入院时为轻症的患者在分娩后逐渐发展为重症并接受氧疗,有1例入院时为重症的患者在分娩后进一步加重并接受无创机械通气。截至2020年3月20日,94%的患者已出院(包括所有危重症患者),无孕产妇死亡病例报告。截至3月20日,共有116名妇女中的109名(94%)出院,其中包括所有患有严重或危重疾病的妇女,没有死亡。在研究人群中,有3例自然流产,2例异位妊娠和4例人工流产(均归因于患者对Covid-19的担忧)。在研究期间,118例感染孕妇中的68例(58%)分娩,占这段时间武汉市所有分娩的0.56%。对8例新生儿的咽拭子和3例母亲的母乳样本进行了SARS-CoV-2检测,没有阳性结果的报告。
2. 首次揭示中国广东省
SARS-CoV-2基因流行病学
4月16日,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柯昌文等在Cell在线发表题为“Genomic epidemiology of SARS-CoV-2 in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结合了宏基因组测序和平铺扩增子方法,从广东受感染的个体中产生了53个基因组。流行病学和系统发育分析相结合的结果表明,尽管由于大流行初期病毒遗传变异低,但系统发育聚类尚不确定。该研究结果表明,假定的本地传输链的时间,规模和持续时间受到国家出行限制以及该省大规模密集监视和干预措施的约束。尽管取得了这些成功,但随着从其他国家输入病例数量的增加,仍需要在广东进行COVID-19监视。
3. 新冠肺炎可能会在今年
冬季暴发,长期监控很有必要
4月14日,哈佛大学Stephen M. Kissler等人在Science在线发表题为“Projecting the transmission dynamics of SARS-CoV-2 through the postpandemic period”的研究论文。研究者使用数学模型推测了新冠肺炎的流行趋势。数学模型推测显示,在这次大流行之后,今冬可能会迎来SARS-CoV-2的再次暴发,而且一直到2025年都有再暴发的可能。该研究结果提示,为应对新冠肺炎再暴发,除了加快有效疫苗的开发外,可能需要坚持采取长期或者间歇性“社交距离”,同时需要加强重症监护能力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另外疾控部门需要持续对新冠肺炎进行监视。
4. 无症状患者比率达到88%,
筛选无症状患者至关重要
4月13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欧文医学中心Dena Goffman团队在NEJM在线发表题为“Universal Screening for SARS-CoV-2 in Women Admitted for Deliver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纳入了2020年3月22日至4月4日,在纽约长老会艾伦医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欧文医学中心分娩的215名孕妇。这些孕妇在入院时均接受了Covid-19筛查。研究发现,入院时SARS-CoV-2阳性的33例患者中有29例(87.9%)在就诊时没有Covid-19感染症状。这就提示,通用检测病毒核酸,可以签别那些无症状的感染者,进而可以指导医院隔离及床位分配,并可以提前通知新生儿护理并指导医护人员个人防护设备的使用。
5. 系统报道新冠肺炎患者的
神经学临床表现
4月10日,华中科技大学胡波及Li Yanan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JAMA Neurology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报告了214例SARS-CoV-2感染者的特征性神经系统表现,其中214例为经实验室确认的COVID-19患者,并均在医院接受了治疗。该研究发现,在214例COVID-19患者(平均年龄52.7 岁;87例男性)中,有78例患者(占36.4%)有神经系统表现。感染较严重的患者具有神经系统表现,例如急性脑血管疾病[5 (5.7%) vs. 1(0.8%)],意识障碍 [13(14.8%) vs. 3 (2.4%)]和骨骼肌损伤[17(19.3%) vs. 6 (4.8%)]。总之,COVID-19患者通常具有神经系统表现。在COVID-19流行期间,当看到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时,临床医生应将SARS-CoV-2感染作为鉴别诊断,以避免延迟诊断或误诊,并失去治疗和预防进一步传播的机会。
新冠病毒机制研究进展
1. 首次阐述清楚合并症患者中频繁观察到严重的COVID-19病例的机制
4月18日,美国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BenjaminR. tenOever团队在Cell在线发表题为”Imbalanced host response to SARS-CoV-2 drives development of COVID-19“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提供了对SARS-CoV-2与其他呼吸道病毒相比转录反应的深入分析。在SARS-CoV-2感染的细胞和动物模型中,除了有COVID-19患者的转录和血清概况分析外,还始终显示出独特而异常的炎症反应。尽管有SARS-CoV-2病毒复制,但宿主对SARS-CoV-2的应答未能启动强大的IFN-I/III应答,同时诱导了募集效应细胞所需的高水平趋化因子。由于减弱的免疫反应将使病毒持续复制,这些发现可能解释了为什么在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中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比例更高。
2. 首次提出SARS-CoV-2产生
病毒性败血症的假说
4月17日,中日友好医院曹彬团队在Lancet在线发表题为”SARS-CoV-2 and viral sepsis: observations and hypotheses“的论点文章。研究者根据对COVID-19的尸检研究以及对SARS-CoV-2和SARS-CoV的基础科学研究的证据,提出了关于SARS-CoV-2发病多轮的假说。研究人员假设一个称为病毒性败血症的过程对COVID-19的发病机制至关重要。事实证明,在COVID-19队列中,76%败血症患者的血液和下呼吸道标本培养细菌和真菌阴性。因此,病毒性败血症将更准确地描述重症或危重COVID-19患者的临床表现。了解COVID-19病毒性败血症的发病机制可为这些患者探索更好的临床护理。
3. 发现cGAMP跨细胞激活
STING抗病毒感染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肖晖课题组在Immunity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Transfer of cGAMP into Bystander Cells via LRRC8 Volume-Regulated Anion Channels (VRACs) Augments STING-Mediated Interferon Responses and Anti-viral Immunit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阴离子通道LRRC8/VRAC是一个跨细胞膜转运cGAMP的转运蛋白,能将病毒感染细胞产生的cGAMP转运到非感染细胞中激活STING信号和干扰素应答。这一发现展示出机体抵御病毒感染的独特机制,也为疫苗研发和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4. 使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的
患者肝损伤风险升高
4月8日,韩国基础科学研究所Dongwan Kim等人在Cell在线发表题为“The architecture of SARS-CoV-2 transcriptome”的研究论文。研究者利用两种互补的测序技术,展示了SARS-CoV-2转录组和表观转录组的高分辨率图。DNA纳米孔测序表明,由于许多不连续的转录事件,转录组非常复杂。除了典型的基因组RNA和9个亚基因组RNA,SARS-CoV-2还可产生编码未知ORF且具有融合、缺失和(或)移码的转录本。使用纳米孔直接行RNA测序,该研究进一步在病毒转录本上找到了至少41个RNA修饰位点,具有最频繁的基序AAGAA。修饰的RNA比未修饰的RNA具有较短的poly(A)尾巴,表明修饰和3'尾巴之间存在联系。在这项研究中发现的未知转录本和RNA修饰的功能研究将为我们对SARS-CoV-2的生命周期和致病性的理解开辟新的方向。
新冠病毒防治新进展
1. 瑞德西韦在猴子中治疗新冠肺炎效果显著,瑞德西韦中国两项临床试验宣布终止
4月17日,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Barry Rockx等在Science在线发表研究论文,发现SARS-CoV-2会在猕猴中引起类似COVID-19的疾病,并为测试预防和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模型。另外,在2020年4月15日,美国NIH的 Emmie de Wit团队在bioRxiv在线发表未经同行评审的题为“Clinical benefit of remdesivir in rhesus macaques infected with SARS-CoV-2 ”的研究论文。研究发现,感染早期开始用瑞德西韦治疗SARS-CoV-2感染的猕猴中具有明显的临床益处。 这些数据支持在COVID-19患者中早期进行瑞德西韦治疗,以预防进展为严重肺炎。另外,芝加哥大学医院传染病学专家Kathleen Mullane透露,瑞德西韦在芝加哥的临床试验取得重大突破,125名入组患者中(其中113名为重症),大部分患者发热和呼吸道症状得到改善,目前都已经康复出院,只有2人死亡。4月15日,记者查询相关临床试验注册网站发现,瑞德西韦在中国的两项临床试验日前正式宣告提前结束,原因都是由于没有更多符合要求的患者入组。
4月14日,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许叶春、叶阳,上海科技大学白芳及中科院武汉病毒所吴燕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bioRxiv在线发表未经同行评审的题为“Discovery of baicalin and baicalein as novel, natural product inhibitors of SARS-CoV-2 3CL protease in vitro”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将黄芩苷和黄芩素鉴定为SARS-CoV-2 3CLpro的第一种非共价,非拟肽抑制剂,并证明其在基于细胞的系统中表现出强大的抗病毒活性。4月12日,北京大学来鲁华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谭文杰作为共同通讯作者也在bioRxiv 在线发表研究论文,他们的研究发现黄芩的乙醇提取物在体外抑制SARS-CoV-2 3CLpro活性和SARS-CoV-2在Vero细胞中的复制,EC50为0.74 μg/ ml。在黄芩的主要成分中,黄芩素强烈抑制SARS-CoV-2 3CLpro活性,IC50为0.39 μM。该研究进一步鉴定了来自其他草药的四种黄芩素类似物化合物,它们在microM浓度下可抑制SARS-CoV-2 3CLpro活性。总之,黄芩提取物具有有效的抗SARS-CoV-2活性,而黄芩素和类似物是强效的SARS-CoV-2 3CLpro抑制剂。
5. 团队合作在抗新冠病毒的
药物研究领域合作取得重要进展
日前,香港大学严慧玲教授团队与Peiris教授团队在筛选对抗新冠病毒的药物研究领域合作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在抗病毒药物筛选过程中,发现了伦地西韦(Remdesivir)、洛匹那韦(lopinavir)、高尖杉酯碱(homorringtonine)和吐根碱(emetine)对新冠病毒的复制过程具有抑制作用。该成果以“Remdesivir, lopinavir, emetine, and homoharringtonine inhibit SARS-CoV-2 replication in vitro”为题在线发表于Antiviral Research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