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相比,胃静脉曲张内镜下的形态多变,如结节隆起、葡萄串、树枝状、蚯蚓迂曲样等,部分患者容易被误诊为胃癌、腺瘤、间质瘤或胃淋巴瘤,甚至因行内镜活组织检查而引发大出血,尤其是没有食管静脉曲张的孤立性胃静脉曲张(isolated gastric varices,IGV)患者。提高内镜下对IGV-1型曲张静脉形态的认识,可有效避免临床误判。Sarin分型将门静脉高压静脉曲张分为食管胃静脉曲张型和IGV型,IGV型又分为IGV-1型和IGV-2型。这种分型方法较笼统,本研究将IGV-1型曲张静脉形态分为结节隆起型(结节巨瘤状、地瓜状、土豆状等)、葡萄串型、条索型、树枝型和混合型。
引起门静脉高压的原因很多,彭春艳等分析了3l例IGV患者资料,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病因占45.2%,肝硬化病因占25.8%。张月宁和鲁重美研究发现,IGV病因中脾静脉阻塞占37.2%,肝硬化占33%。朱燕华等病因-分类构成比分析表明,肝源性门静脉高压占74.7%,胰源性门静脉高压占17.6%。Madsen等回顾性分析了209例区域性门静脉高压患者,有食管和(或)胃静脉曲张的患者中IGV占75%(144/191),其中胰源性占74.6%,而肝硬化仅占1%。本研究发现病因中肝源性门静脉高压的比例为63.0%,而胰源性占20.4%,其他原因占16.7%。上述病因差异可能与各地区收治疾病谱、病例数和诊断标准不同等有关。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消化道出血死亡率最高的一种疾病,未经治疗的患者1年内因出血导致的死亡率达70%。其中IGV-1型门静脉高压患者一旦发生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由于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无效,临床主要应用特利加压素、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降低门静脉压力。IGV-1型门静脉高压患者出血的内镜下治疗包括注射组织黏合剂,存在胃肾分流时行球囊闭塞下经静脉逆行栓塞治疗或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等。一般组织黏合剂止血效果明显,但消除曲张静脉的作用有限;硬化剂具有较好的曲张静脉机化和闭塞作用,组织黏合剂联合硬化剂可有效控制出血,甚至消退曲张静脉,维持较长时间不出血和静脉瘤消退状态。外科手术是IGV-1型门静脉高压胃静脉曲张及其出血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断流、分流和肝脏移植等,有效性高,术后患者可较长时间不出血。与降门静脉高压药物联合使用,或定期内镜复查,必要时对复发的胃静脉曲张行黏合剂或黏合剂联合硬化剂注射治疗,将有望维持患者长期不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