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缺血怎么还会肠出血?
投稿发送至DDP@high-med.com
应聘全职及兼职编辑,发送简历至
chenlf@high-med.com
身体出现哪些情况可能是肠缺血?
中老年人出现原因不明的腹痛,特别是突然的剧烈腹痛,有肠缺血可能;继而大便紧迫感、腹泻,排出的大便先正常颜色后转为出血,肠缺血的可能性就很大了,应及时去医院,明确或排除是不是肠缺血。然而,有些肠缺血早期症状不典型,早期又缺乏十分特异的检查方法,早期诊断有时很困难,需要密切观察和对症治疗,避免漏诊。少数病情凶险,发展成重症甚至会危及生命。
近年来肠缺血为什么越来越多?
随着人口老龄化,人与血管一起衰老,动脉硬化几乎是每个老年人的“生理”现象,近年来冠心病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的小中风发病率不断攀升,人与血管一起衰老同样适用于胃肠道血管,老年人中肠道血管阻塞发生肠缺血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而且中年人也时有发生,民间称之为肠小中风。据统计肠缺血发病率5~45/10万,90%见于60岁以上中老年人,城市高于农村,占中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5%~10%。
了解一下形形式式的肠缺血
肠缺血有好多种类型(详见下表),弄清何种类型对医生很重要,准确决定治疗方案,而对病友只要了解是不是肠缺血,是左半结肠缺血,还是右半结肠缺血;了解左半结肠缺血的机会最多,腹痛随后便血,来的快走的也快,多数会很快好转,而右半结肠缺血和小肠缺血相对少见,但来势凶猛,病情较重,危险性较大。
为什么肠缺血后会发生出血?
如果血管硬化变细、或发生收缩痉挛、或血管内血液的粘度增高,或血管受到压迫,就可能发生突然阻塞,肠管肌肉痉挛收缩,腹痛、排便紧迫感、腹泻等类似心绞痛的报警症状随之出现,缺血持续20分钟到1小时肠壁黏膜表面开始发生坏死、水肿,坏死炎症,黏膜表面的血管破裂出血,出现暗红色便血,肠缺血后发生肠出血,因黏膜坏死性炎症而出血,故称缺血性肠炎。如得不到及时治疗,缺血持续8~16小时后可能梗死穿透整个肠壁发生穿孔,腹膜炎和休克随之发生。
怀疑肠缺血如何检查确诊?
当老年急性腹痛持续不缓解,尤其是症状与查体表现不符,即所谓症征不符,腹痛不支持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如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和消化道穿孔)时,应及时予以腹部CT、腹部B超、腹平片、血管造影等检查,尽早排除和确诊肠缺血的可能。
首选急诊腹部CT检查:如发现节段性肠管增厚、水肿、拇纹征,可初步诊断;不能时做腹部CT的医院也可用B超替代,检查发现肠管壁增厚,气体线较薄,假肾样改变可初步诊断。可惜肠缺血早期CT不一定能显示有病变,复查CT很关键。一旦出现特征性变化可确诊肠缺血。
尽快急诊结肠镜检查:无特别禁忌证,建议出血后数日内尽快进行急诊肠镜检查,可见与动脉供血区的肠管节段性黏膜发红充血、水肿糜烂,纵形溃疡和出血性结节特征改变,进一步确诊的同时,还能排除肿瘤、炎症、息肉等其它结肠出血病变。急诊肠镜前可以不洗肠,仅能观察部份肠管或观察不清,可能需要择期重新洗肠后肠镜检查和复查。
根据病情选择血管造影:对重症肠缺血、疑有小肠和右半结肠缺血的病号,应进行腹部CT血管造影或插管动脉血管造影,以确诊肠缺血的阻塞的部位和范围,后者还能行溶栓等介入治疗。左半结肠缺血病号可不做血管造影。
哪些人容易发生肠缺血?
60岁以上老年人多有动脉血管硬化者容易发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风湿病、血管炎等慢性疾病的病友更容易的有动脉硬化。合并有心衰、心律失常、利尿剂、缩血管药、血液透析、低蛋白血症等可使得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形成血栓。导致便秘的各种药物、腹腔各种炎症和肿瘤病变、腹腔各种手术后的腹腔粘连,肠梗阻、疝气等会使肠血管受压扭曲移位。
生活中哪些情况容易诱发肠缺血?
腹部受凉,突然无准备的快走、长跑,过度疲劳,严重失眠、过度焦虑和紧张等会引起肠血管痉挛;平时不注意多饮水,出现腹泻、呕吐和出汗多后也未及时补水等导致血液浓缩淤滞度高;长期便秘不及时通便,吃入过多产气食物如豆制品、奶制品或粗杂粮等,导致肠内压力高;不活动、长时久坐,长时间下蹲做事等腹腔内压力增高,都有可能诱发肠缺血。
中老年突然腹痛切莫大意,及时就医
尽管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在近年来取得不少进展,肠缺血早期诊断较困难,不典型病号的误诊率可高达80%~95%,文献表明年龄70岁以上的右半结肠和小肠缺血病号,每延误24小时诊治,生存机会下降20%,一旦病情恶化,需要手术治疗,无论是医疗效果、医疗风险和费用都是未知数,病死率高达10%~65%。
中老年人,特别是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卒中、风湿病、腹部手术史等慢性疾病的病号,突然出现不明原因腹痛和便血,应有可能是肠缺血病的意识;一旦出现腹痛,立即暂停进食、暂停工作、平卧或俯卧、如厕排大小便减压,如腹痛不能好转,应及时告知亲朋好友,及时就医,一时不能确诊,应在医务人员指导下密切观察,可能要反复做腹部CT、肠镜等相关检查。
别紧张,多半是左半结肠缺血,
来得快走得快
右半结肠和小肠由肠系膜上动脉血供,该血管较粗而直,一般不易发生阻塞,一旦阻塞肠坏死范围大、病情严重。而左半结肠由肠系膜下动脉供血,该血管较细软、弯曲度较大,又位于左中下腹部,容易受肠管内粪便、肠管外腹壁的压迫而发生移位,极容易发生小范围的局部阻塞。
临床统计左半结的肠缺血占肠缺血总数的90%,血管阻塞造成肠壁缺血范围较小较浅表,出血量也较小。缺血发生后如能及时排出大便、平卧或俯卧、肛管排气减压等减压措施,解除对血管压迫,及时补水份、应用疏通微循环和血管解痉药,加之有周围小血管扩张帮忙补充血供,肠壁血供很快恢复,症状在48~72h内可缓解,1~2周后完全恢复正常,有来的快走的也快的临床特征。但如不及时去除诱因和就医,有可能发展成重症,甚至肠穿孔,修复也较慢需1~6个月。
预防肠缺血,12条保健措施告诉你
(1)养成每天大便至少一次的良好习惯;
(2)多饮水,出汗多、腹泻后及时补水;
(3)少吃多餐,多食富含水量多的水果;
(4)肛门排气多时,应少吃产气食品;
(5)少喝浓茶、咖啡,少吸烟;
(6)不要突然剧烈运动、反复仰卧起坐;
(7)不要久坐窝沙发和长时间下蹲做事;
(8)注意腹部保暖,不要着凉;
(9)保持睡眠,不要过分焦虑和紧张;
(10)生活要有规律,不要过度疲劳;
(11)注意自己慢性疾病的保养和治疗;
(12)注意服用药物是否有便秘副作用。
作者:朱海杭 来源:航海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