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C2019快讯 ? 主委带您了解消化系疾病诊治的学术新视点
今天上午8:00,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消化系病学术会议已经正式开幕。随后最具重量级的“院士论坛”与“主委论坛”将相继召开。这两个专题已经成为消化年会的固定主题,也是每年年会的开场“学术大餐”。重量级讲者将为全体消化医生带来关于消化系疾病的最新、最具高度和权威性的学术观点。
陈旻湖 教授
第十九次全国消化系病学术会议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旻湖教授将带来《炎症性肠病研究动态》的报告,将从机制、诊断和治疗全面介绍炎症性肠病(IBD)的最新进展和未来方向。
一、机制研究
目前肠道微生物参与炎症性肠病(IBD)发生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仍不清楚。以下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肠道微生物在IBD发生过程中的作用;IBD患者肠道粪便代谢组学及代谢产物如何调控肠黏膜免疫;各种非编码RNA在IBD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等。
二、新技术
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影像学及超声新技术在IBD诊断、活动度及并发症的评估、疾病预后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针对不同靶点的新的生物制剂
目前,生物制剂或口服的小分子抑制剂主要针对复杂的炎症反应中的一些关键靶点进行阻断,包括淋巴细胞激活、迁移,效应细胞转化以及细胞因子释放等,通过阻断这些靶点,减轻机体的免疫反应。
四、干细胞治疗
目前I-III期研究初步显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CD具有较好疗效。干细胞局部使用能有效修复CD复杂性肛周瘘管且有较好的安全性。
五、未来方向
由于人群的遗传易感性和异质性差距很大,因此,个体化治疗,开发相对特异性的治疗药物也是未来IBD治疗中的一大趋势。
唐承薇 教授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唐承薇教授将带来《急性胰腺炎新知》的报告。急性胰腺炎是临床最常见的消化急诊之一,临床处理的常规套路沿用多年,是否合理?这需要从病理生理的层面去分析。唐承薇教授将介绍近年所阅读、研究及实践中获得的急性胰腺炎病理生理新认识,讨论临床处理的新策略。这些新策略将改变急性胰腺炎临床处理的一些传统。
张澍田 教授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会长,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院长张澍田教授将探讨中国消化内镜学40年的发展历程。从纤维内镜引进国内,电子内镜研发成功,到十二指肠镜、放大内镜、超声内镜、胶囊内镜……。消化内镜向多样化、精细化、舒适化、规范化发展,使得消化内镜学应运而生。消化内镜下的微创介入治疗,在消化系疾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与外科手术相比,具有操作相对简便、创伤性小、可重复性强等优点,改变了当今的医疗格局。消化内镜技术培训形成了“计算机模拟-离体模型模拟-活体动物模拟-临床实践”的规范化、个性化、序贯化四位一体模式。同时,舒适内镜的发展,消除或减轻了患者在消化内镜诊疗过程中的痛苦,从而提高患者对消化内镜的接受度,使内镜医生更顺利地完成诊疗。40年来,中国消化内镜事业发展迅速,成绩斐然,把“消化内镜术(Endoscopy)”转变成“消化内镜学(Endoscopology)”,完成了从诊疗技术到医学学科的发展。展望下一个40年,中国消化内镜学将进入一个更加辉煌的时代,更多造福患者。
另外,本场会议中,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杨云生教授将延续2018年的讲题,带来《肠道科学2019》,介绍新一年中,肠道科学研究最新进展;中华医学会内镜学分会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令狐恩强教授将报告《食管癌全程的消化内镜管控》,带您全面了解内镜在食管癌诊治中的作用;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段钟平教授报告的题目是《终末期肝病营养诊断及治疗技术与进展》;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徐小元教授将报告《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进展》。
供稿: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肖英莲;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刘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孙秀静
点击图片查看“主委论坛”全部日程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年会学术直播页面!
大连胃肠医院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保健于一体的国家“三级”综合性医院。建于1964年,医院占..【详细】
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从医三十余年,具有丰富的临...【详细】
杨晓筠主任: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从事肛肠专业二十...【详细】
从事肛肠专业二十余年,“无刀除痔”技术领军人物,...【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