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周医事∣男子暴力殴打医生,儿子在旁目睹全过程;中国首次完成基因编辑干细胞治疗艾滋病和白血病;国内首款人工心脏获批上市
医疗政策
1. 国家药监局公开征求《药品生产企
业追溯基本数据集(征求意见稿)》
等5个标准意见
9月11日,为贯彻落实《国家药监局关于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推进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开展了药品追溯标准规范编制工作。近期完成了《药品生产企业追溯基本数据集》《药品经营企业追溯基本数据集》《药品使用单位追溯基本数据集》《药品追溯消费者查询基本数据集》和《药品追溯数据交换基本技术要求》5个标准征求意见稿,并在官网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时间截至2019年10月11日。
(来源:国家药监局)
2. 医保局:尽快启动扩大国家
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实施范围工作
9月11日,国家医疗保障局网站发布《国家医疗保障局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 6633 号建议的答复》,对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相关建议进行了解答。答复介绍,在国家药品集中采购试点的开展中,31个试点品种有25个中选,药品中选价与试点城市2017 年同种药品最低采购价相比,平均降幅52%,运行效果好于预期,患者医疗费用负担显著降低,推动实现仿制药替代。下一步将加强试点情况监测和指导,做好试点地区中选药品的质量和供应保障,促进中选药品优先使用;尽快启动扩大试点实施范围工作;根据试点评估结果和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优化完善药品招标采购制度。
(来源:医保局)
3. 国家卫健委:国家癌症区域
医疗中心应满足六条件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国家癌症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并发布包括食管结核等200多个病种的疑难危重症病种清单,以及包括气管镜检查术等300多项技术的核心技术清单。《标准》要求,近3年收治肿瘤病例中恶性肿瘤占比≥90%,覆盖疑难危重症病种清单所列疑难危重症病种≥80%。《标准》提出,要成为国家癌症区域医疗中心应当满足6个基本要求: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或具备相应肿瘤专科能力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近3年年均收治癌症患者≥5万人次,其中疑难危重病例数≥60%,肿瘤三级、四级手术病例占比≥85%;肿瘤放射治疗年总人次≥5000人次,直线加速器≥5台,并有后装近距离治疗设备;年均病理会诊量≥1.5万次;重症监护室床位数占医院床位总数≥1%;须获得肿瘤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来源:健康报)
4. 三部委:促进疫苗生产、流通、
使用全程可追溯管理
9月9日,据财政部网站消息,财政部、卫健委、国家中药局发布关于做好2019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各级基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配合相关部门加强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促进疫苗生产、流通、使用全程可追溯管理。通知称,要指导设立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接种单位的日常管理和预防接种工作风险防范与应急处置。强化主体责任,严格落实《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工作规范。优化细化接种流程,在落实“三查七对”的基础上,增加“一验证”环节,在接种疫苗前请接种者或监护人验证接种的疫苗种类和有效期等,确保接种无误。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规范开展预防接种的技能和水平。
(来源:中新经纬)
医生医事
1. 男子暴力殴打医生,儿子在旁目睹全过程
9月10日,岑溪市一名男子就因为辱骂并殴打急诊医生,把自己“送”进了派出所。监控画面显示:当天上午,在岑溪市人民医院,因为4岁半的孩子肚子不舒服,父亲覃某带他到急诊科就医。期间,因为孩子的病情没有得到缓解,覃某竟然迁怒于医护人员。在辱骂一位姓钟的医生之后,覃某一顿拳脚将他打倒在地,医生站起反击,另外一位医生试图将他们劝开却没有成功。覃某随后抄起一张木椅进行攻击,医生则提起木椅抵挡,猛烈的碰撞导致现场木制构件四处抛飞,医生全身多处受伤。事件发生后,覃某对殴打医生的行为供认不讳并表示后悔。因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覃某因寻衅滋事且情节较重,最终被公安机关处以行政拘留15日的处罚。
(来源:新闻在线)
2. 这张医生半跪在地上的照片,太暖了!
近日,一张麻醉医生半跪在地上,像父亲一样安抚术后患儿的照片被热传。据悉,一名1岁5个月大的患儿在陕西汉中市人民医院进行了胸壁脓肿切开引流术。孩子醒来后大哭不止,麻醉医师张华军便将她从手术室台上抱了起来。当张华军抱着患儿走出手术室时,发现患儿手上的吊针出现回血现象,他便半跪着防止液体回流。他一手搂着患儿,一手抚摸患儿,耐心地等待着患儿的父母。“我发现自己和小孩有缘,她搂着我的脖子突然安静了下来。”张华军说。
(来源:澎湃新闻)
3. 弥留之际,七旬老医生要捐遗体
“在我去世后,请把我的遗体捐献给国家。”这是王彼岸清醒时,对儿子王大庆说的最后一句话。为了帮助父亲完成心愿,9月9日,王大庆与湖南省红十字会取得了联系,替父亲签下《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今年77岁的王彼岸,是浏阳市龙伏镇泮春村一名退休乡村医生,从医30多年,为国家医疗事业做出了贡献。王彼岸身子骨硬朗的时候,曾与儿女们探讨过自己的“身后事”。“父亲说,自己做了一辈子乡村医生,希望在自己百年后,将遗体捐献出来,再发挥一点余热。”王大庆说。
(来源:长沙晚报)
医疗资讯
1. 北京市属医院全面开设药学门诊
9月10日,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召开媒体沟通会,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潘苏彦介绍了北京市属医院全面开设药师门诊情况。据潘苏彦介绍,经过前期试点和充分准备,北京22家市属医院于2019年8月起全面开设药学门诊,为患者用药指导开通门诊服务通道。潘苏彦指出,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全国合理用药电视电话会议,要求高度重视合理用药工作,对于多疾病多种用药合并的患者,要发挥药师作用,加强药学服务,保障合理用药。据悉,在药学门诊中药师通过采集患者病史用药史,提供合理用药建议,诊后随访等形式为患者服务,每名患者约服务30分钟。
(来源:新华网)
2. 医院将保胎药发成避孕药
造成孕妇流产,卫健委紧急回应!
2019年8月29日,江西萍乡47岁的孕妇朱女士联系了萍乡汉和医院的一位医生,医生给朱女士开了些孕期调理的药,朱女士拿着处方到汉和医院药房取药。处方开具的是具有解决孕酮不足功效的地屈孕酮片,朱女士拿到的却是避孕药“优思明”(屈螺酮炔雌醇片)。服药六天后,朱女士忽然流血了,她这才发现吃错了药。针对此事,该院院长解释道,当日药房工作人员负责查对的工作人员未在场,拿药的工作人员未经查对便将药给了朱女士,事后他们探望了朱女士并进行了内部整改。9月12日,当地卫健委进行通报,称事情具体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处理之中,涉违法违规情形,将依法严肃处理,后续处理情况,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来源:看看新闻)
3. “诺奖风向标“拉斯克医学奖公布得主
美国当地时间9月10日,2019年拉斯克奖获奖名单出炉。其中,拉斯克奖基础医学研究奖授予了两位科学家Max D. Cooper和Jacques Miller,以表彰他们在现代免疫学研究中做出的突出贡献。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三位科学家,H. Michael Shepard,Dennis J. Slamon和Axel Ullrich。他们发明了一种能够阻断致癌蛋白的单克隆抗体赫赛汀,该创新研究降低了肿瘤复发的风险。公共服务奖授予疫苗和免疫全球联盟,以表彰他们致力于通过增加贫穷国家的免疫接种机会来拯救儿童的生命和保护人民的健康。
(来源:科学网)
4. 河南男孩增肥救父:我送爸爸
的生日礼物,是让他重生
历时三个月“暴饮暴食”增肥,河南男孩路子宽的体重,终于达到医生要求。9月9日和10日,他分别为父亲捐献骨髓及造血干细胞。路子宽等待了半年的救父愿望,终于实现了。据悉,路子宽的父亲路炎衡,7年前不幸患上白血病。从去年8月份以来,路炎衡的身体每况愈下, 医生建议尽快进行骨髓移植。经过检查,全家人只有路子宽和路炎衡配型成功。但当时路子宽的体重只有60斤,距离捐献骨髓的要求至少还要再涨30斤。于是从今年3月开始,路子宽“增肥救父”,为骨髓移植做准备。9月9日路子宽在医院进行了骨髓捐献后,这些骨髓在当天就被移植进了爸爸路炎衡的体内。10日,他又为父亲捐献了造血干细胞。路子宽等待了半年的救父愿望终于得到了实现。
(来源:人民日报)
医学前沿
1. 中国农科院:非洲猪瘟疫苗
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9月10日,中国农科院发布,我国非洲猪瘟疫苗研制在今年4月实验室研究工作取得成功后,今年8月,疫苗研发工作又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一株双基因缺失弱毒活疫苗已完成了实验室安全评估与有效试验,突破了规模化生产技术瓶颈,近期已向农业农村部提出生物安全评价申请,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来源:央视新闻)
2. 中国首次完成基因编辑
干细胞治疗艾滋病和白血病患者
9月1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邓宏魁研究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吴昊研究组以及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陈虎课题组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题为“CRISPR-Edited Stem Cells in a Patient with HIV and 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的研究论文。研究显示,利用CRISPR/Cas9技术,科学家对人造血干细胞进行基因编辑,基因编辑后的干细胞在动物模型中可长期稳定重建造血系统,并且其产生的外周血细胞具有抵御艾滋和白血病能力。“中国科研人员首次完成了基因编辑干细胞治疗艾滋病和白血病患者”的消息一出,即刻登上热搜,引发社会关注。
(来源:新京报)
3. 国内首款人工心脏获批上市
国内首款人工心脏产品已正式获批上市。9月10日,从重庆市经信委、重庆市药监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重庆造”植入式左心室辅助系统EVAHEART I(以下简称“永仁心”人工心脏)已于8月26日获国家药监局批复上市。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上市的植入式心室辅助产品,将有效填补国内产业空白,推动中国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进步。
(来源:人民日报)
4. 人“生理年龄”第一次被成功逆转!
9月8日,由美国Intervene Immune的首席科学官和联合创始人Greg Fahy博士领导的小型临床试验研究,发表在Aging上。该研究首次将逆转人体表观遗传时钟变为可能。在为期一年的试验里,9名健康志愿者服用了包括生长激素和两种糖尿病药物在内的药物“鸡尾酒”。研究人员通过分析个体基因组上的标记,发现参与者们平均减少了2.5岁的生物学年龄,并且他们的免疫系统也显示出恢复活力的迹象。
(来源:中国生物技术网)